嘉德拍卖
新闻 > 青花瓷 > 正文

瓷画说史:瓷片上的“仙人乘槎”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02-28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 胡剑明

摘要: 仙人乘槎的诗词及雕刻历代皆有,其中仙人乘槎的民窑瓷画在明清时比较广泛,想必这和明代“郑和下西洋”有关。它借用神话传说绘之,又应了现实的景,在明代一度十分流行这个题材,也就顺理成章了。


  原标题:晚清瓷片上的“仙人乘槎”


瓷画说史:瓷片上的“仙人乘槎”


  最近,湖州朋友盛先生转让了一块晚清瓷片给笔者。这个瓷片图案完整,看出它原本是一只莲子罐的一半残片。画面上,一位宽袍老者倚在一根古树桩枝上(槎内),微微扬首,回望远方,气定神闲,一派仙风道骨。似乎可以想见,在遥远的天空,一轮明月,数点星光,夜色充满了神秘感,随老者放眼四望,水波涛韵,起伏不定……古陶瓷研究专家叶伯瑜告诉我:这个题材的故事叫“仙人乘槎”。

  他说,“仙人乘槎”充满了神思遐想。说有人八月乘浮槎至天河见牛郎、织女,展示了天上的星宫景象。仙人乘槎的诗词及雕刻历代皆有,其中仙人乘槎的民窑瓷画在明清时比较广泛,想必这和明代“郑和下西洋”有关。它借用神话传说绘之,又应了现实的景,在明代一度十分流行这个题材,也就顺理成章了。

  晋人张华在他的志怪小说《博物志》中,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二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后来,又有“张骞说”。传说是出使西域的张骞使用了槎。于是,引申出了“张骞乘槎”的故事。仙人变成张骞的时间,大概在南朝,自宋至梁的100年左右的时间内。唐宋元明清一直沿用此说。大量的诗词歌赋文、雕塑、绘画等都可以佐证。

  古诗文不少描述仙槎的作用,苏轼《黄河》:“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陆游《初到荆州》:“万里泛仙槎,归来鬓未华。”杨万里《醉笔呈尚长道》:“晚风一雨生新涨,只送仙槎到天上。”黄庭坚《鹊桥仙(朱楼彩舫)》:“鸳鸯机综,能令侬巧,也待乘槎仙去。若逢海上白头翁,共一访、痴牛騃女。”孔尚任《岸桴记》:“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后用以比喻奉使。

  后因以“乘槎”指登天,有比喻为入朝做官。杜甫《奉赠萧二十郎君》:“起草鸣先路,乘槎动要津。”汪懋麟《得舟次二只琉球使还消息》诗之一:“闻道乘槎客,安流实快哉。”黄遵宪《远归》诗:“且图傍岸牵舟住,竞说乘槎犯斗还。”《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后人有一联句:“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这样看来,古瓷片上的画面表现的只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的想往,一种处事的哲学。因此,我想用它来作个案头摆件,不仅是妙到的欣赏品,也是一种对自己修养之要求。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