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瓷器知识 > 正文

明代瓷器上的“桃花浪”纹样有什么寓意?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07-25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李熊熊

摘要: 李渔是个传统文化秉赋极高的学者,他制作“桃花浪”窗棂,除了借鉴瓷器“桃花浪”的形式美之外,一定还认同这种纹样的内在寓意。那么,明代瓷器上的“桃花浪”纹样又有什么寓意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汉代的一则神...


原标题:瓷器上的“桃花浪”

 

图1


图1


图2


图2


图3


图3


图4


图4


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曾写到他设计的一种“屈曲体”窗棂样式。文中介绍它的样式与制作方法说:“此格最坚,而又省费,名‘桃花浪’,又名‘浪里梅’。曲木另造,花另造,俟曲木入柱投笋后,始以花塞空处,上下着钉,借此联络,虽有大力者挠之,不能动矣。花之内外,宜作两种,一作桃,一作梅,所云‘桃花浪’‘浪里梅’是也。”


有人考证,在李渔之前中国窗棂内的木格一般都是直线条的,或纵横,或欹斜,虽然排列也可以有多种变化,但限制终究是明显的。故李渔设计出屈曲的“桃花浪”窗棂,被视为一大突破。


其实李渔的设计并非凭空而来。他也是有所本的,那就是从瓷器纹样中汲取灵感。明代中后期,瓷器中出现了不少“桃花浪”纹样。这种纹样的画法是以大波大浪为背景,再在波浪中点缀桃花。桃花有单朵的(图1),有成群的(图2),也有排列成行的(图3、图4)。这图3、图4的构图与李渔的“桃花浪”窗棂相似,很可能就是给李渔以启发的瓷器纹样。


李渔是个传统文化秉赋极高的学者,他制作“桃花浪”窗棂,除了借鉴瓷器“桃花浪”的形式美之外,一定还认同这种纹样的内在寓意。那么,明代瓷器上的“桃花浪”纹样又有什么寓意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汉代的一则神话故事说起。


汉代有一本名为《三秦记》的地方志,记述过这样一条资料:“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这就是“鲤鱼跳龙门”典故的出处。


隋代兴起科举制后,“鱼跃龙门”渐渐地与科举及第联系在一起,成了一个常用比喻。科举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事,“鱼跃龙门”因与它有关受到重视。人们围绕“鱼跃龙门”扩充了许多细节,使它变得更富有诗情画意。“桃花浪”就是其中重要的细节之一。


“桃花浪”的来历大致是这样的:春季是河水暴涨的季节,俗称“春汛”,黄河鲤鱼正是在春汛中奋勇冲浪,跳跃龙门的。所以“鱼跃龙门”的故事发生在“每逢春之际”。春季也是桃花盛开的季节,用“桃花浪”比喻春汛十分贴切而且优美。


唐代杜甫在《春水》诗中,就有“桃花浪”的运用:“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意思是:三月的春汛,使冬季干涸的江流恢复了本来面目。此处的“桃花浪”与科举还没有什么关系。


到宋代,“桃花浪”开始被用来比喻科举考中进士。如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有这样一条记载:“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科举考试一般三年一次,“七年三破桃花浪”说的是鲍氏三兄弟七年之中接连考中了进士。


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中也有:“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的诗句。诗中的“桂子香”和“桃花浪”都是科举考试的比喻,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秋闱”,后者则是指“春闱”。“秋闱”是秋天举行的“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考中后成为举人。“春闱”是在“秋闱”后第二年的春季,举人入京参加“会试”,相当于全国性考试,考中的话就是进士了。所以“桃花浪”严格地说,应该是比喻“春闱”会试的。


到明代,“桃花浪”在文人作品中更是常见。冯梦龙的《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李渔在其传奇《慎鸾交·悲控》中也有这样的唱词:“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所以,“桃花浪”在明清已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科举比喻了。


在了解了上述背景知识后,我们就可以确定,瓷器上绘“桃花浪”纹样显然是要提醒学子们:“鱼跃龙门”是正道,人生拼搏才会赢。由此可见,“桃花浪”在当年是鼓励人们努力进取的一种纹样。李渔设计“桃花浪”窗棂的重要考虑之一,或许就是要表达对这种进取精神的认同。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