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展览资讯 > 正文

川美艺术第三次亮相 今年关键词是什么?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06-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严长元

摘要: 6月8日,当从罗中立手中接棒的油画家、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站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式上致辞时,汇集了200多位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的“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 打出了响亮的主题“时代质感”。

       原标题:川美的第3次集体亮相


    喂食(油画)  1982年  杨谦


           喂食(油画)  1982年  杨谦




  忘形(雕塑) 2010年  谢彬


       距离1982年和1984年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两度亮相北京中国美术馆,已经33年过去了。其间,中国的学院教育、当代艺术的现场、大众对艺术的理解和需求一直在不断变化。如果说,之前的“伤痕”“乡土”等关键词揭示了川美展览的重要背景,那么,今天当四川美院的教学与创作再一次以集体的方式出场时,这个关键词是什么?  


       6月8日,当从罗中立手中接棒的油画家、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站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式上致辞时,汇集了200多位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的“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 打出了响亮的主题“时代质感”。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多个艺术门类的作品,贯通了30多年的承上启下的线索,归类到时代强音、传统再造、现实关切、语言之思、图像叙事、实验之维、意象生成和历史回望8个学术单元,占据了中国美术馆一楼的全部9个展厅。除了西南一隅艺术家自由生长的气息之外,与时代的深刻勾连也是展览带给观众的强烈印象。


       川美的几个发展阶段


       此次展览系统地展示了四川美术学院从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到新生代艺术家的开拓精神与丰硕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与艺术史语境下的创作谱系。特别有意思的是,“历史回望”板块被放置于第8个单元,这与诸多集体展的结构很不一样,而历史却无不细碎地渗透进此前的7个部分。


       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美院在“伤痕”和“乡土”时期涌现出一批影响中国画坛的艺术家,由于作品风格和精神内涵的表现有着某种相似性,被当时的理论界称为“四川画派”,这被视为四川美院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在圆厅,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等一批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得到展示。伴随“新潮美术”的兴起,在追求文化现代性建设的思潮下,出现了以张晓刚、叶永青为代表的“西南生命流”风格,同时以庞茂琨、张杰为代表,推动着乡土现实主义向象征主义、现代主义风格转变。


       第二个高峰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主要以1993年的“中国经验”展和1994年的“陌生情景”展为标志,以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王川和更为年轻的忻海洲、郭伟、陈文波、何森、赵能智、钟飙、郭晋、谢南星、张小涛等为代表,注重作品对本土文化的“中国经验”的表达,关注都市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况,强化个人的生命体验。


       新世纪以来,四川美院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也因此迎来了第三个阶段,有以日常、微观、身份、青春话语等为主题的“新现实主义”倾向,有强调图像与消费时代的“新卡通”,有重视媒介与观念表达的实验艺术,也有借助科技与互动技术,并且有跨学科特征的综合性艺术等等。事实上,过去30多年来,四川美院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版图中的重镇,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代表性的艺术家与作品。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认为,这与该院长期致力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是分不开的。


       以创作带动教学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认为,四川美术学院最突出的特征是青年艺术的先锋,“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展出作品中,基本上在每一个时间结点上他们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就进入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浪潮当中。”纵观整个展览,有三个方面的“强化”,一是传统艺术形态的强化。具体体现在架上绘画和传统雕塑,而其中油画方面尤其突出。二是现实的图像的强化。一代代艺术家都非常敏锐地抓住了社会现实和图像的不同特点,这也是川美创作的一个总体特点。三是以创作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强化。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川美以油画系、雕塑系等系科为代表,不断践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入2000年以后,一方面完成了老校区的搬迁,为建设一流的美术学院夯实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则是打造一流的学科与专业,川美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川美建立了新媒体艺术系、公共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等,同时,通过多个艺术实验人才培养班,形成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次展览的“历史回望”与“语言之思”板块,能让人感受到四川美院的学院精神语教学传统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为一个地域性的院校能够持续产生全国影响,唯四川美院莫属。”令评论家贾方舟印象最深的是其多元化的开放格局,以及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贡献。他举例说,当代美术批评界有很多重要的青年批评家来自四川美院,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与所谓“散养”模式不无关系。评论家皮道坚特别强调川美“以创作带教学”方针的作用,他认为,这也是此次展览显示出的川美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展览中我看到了沈福文先生的‘金鱼’,这在漆艺界是经典中的经典,对中国80年代的现代漆画运动起着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他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认为,川美的人才培养模式充满活力,比如他们非常敏锐地关注到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在新专业的设置上跨专业、跨学科,其实验室的安排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是决定其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创作的很重要原因。


       为未来寻找新的发力点


       一方面,重庆一隅的在地属性所带来的地域特点引人注目,另一方面,这种标签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桎梏。但最终,学院也好,艺术家也好,都是依靠作品质量、人才优劣来衡量的。“今年招生报考者达10万,这在八大美院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注意到学院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川美毕业生的成材率,其作品比较受欢迎,他同时认为,他们的作品做到学术性和市场性相统一的重要原因,是其中一以贯之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对生命的关注,即整个创作有一种生命的温情和人性的温度。


       与“时代质感”的宏大相比,具体的作品需要与每个生命体相关联,才更有温度和力量。“面对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时间性变成空间性,过去群体性的规范也瓦解了,完全是一种个性化的生存体验、个人化的创作。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之下,川美如何把握时代脉搏?” 评论家杨春时也提出了忧虑。而从川美走出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岛子认为,现实批判精神也好,前卫精神也好,如何在当代的创作中加以体现其实很困难。“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时代质感’,但是艺术的时代特征、流派风格,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个人风格、个体化上。作为旁观者我看到年轻一代的个性特征逐渐被淹没,比如说被淹没在小清新、卡通文化里面……”


       川美在油画方面有优势特色,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国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指出,此次展览中装置、影像、多媒体艺术也有较大比重,年轻艺术家一批批涌现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川美努力的方向。据了解,该学院也在史论教学、申请博士点等方面努力,通过引进人才、加强理论教学研究等措施,为未来找到新的发力点。


       今天,新的历史情景与不同的文化诉求,既为美术学院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过去相对单一、僵化、程序化的学院教育比较,有人说,这是一个“艺术史终结”的时代,一个“后学院”时期,在这个新的阶段,艺术本体与媒介范畴,艺术教育模式与艺术管理功能均发生了变化。在“十三五”已经开局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川美怎么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晓兰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