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展览资讯 > 正文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9-05-30 来源:中国艺术报

摘要: 5月20日,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共有包括安德烈-皮埃尔·阿纳尔、樊尚·比乌莱斯、皮埃尔·布拉利奥、路易·卡内等15位艺术家的76件作品参加展出,...

原标题:这场致力于“分解绘画”的艺术运动来到了中国



剪裁画布(1973年) 路易·卡内


仅仅是一张画布,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制作成艺术品?将它们从画框中取下来,折叠、粘贴、剪裁、缝合,或者将花纹烙印在上面,或者将液体颜料直接浸入画布中……而那些脱离画布的木制画框也成为了艺术品,它们甚至被分解为一根根木棍。这些经过简单处理的艺术品来自于被称为“法国20世纪最后一次前卫艺术运动”的支架/表面艺术运动,它们彰显着艺术家对现代艺术最彻底的思考。


而这些艺术品也来到了中国——5月20日,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共有包括安德烈-皮埃尔·阿纳尔、樊尚·比乌莱斯、皮埃尔·布拉利奥、路易·卡内等15位艺术家的76件作品参加展出,它们均为展现这次运动艺术风格的典型性作品。


20世纪60年代中期,革命思维在西方社会和艺术界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浪,一群以画家为主的艺术家决定对始于20世纪初的解构绘画空间的工作做一个了结,他们的支架/表面艺术运动直接从组成美术艺术载体的画布、木框、雕塑底座等材料入手,打破了传统表现方式对视觉艺术的主宰,同时,他们也在抽象表现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重新找到表达的空间。


“这些艺术家使用纸皮、石头、木头、绳索等日常材料,运用编制、结扣、折叠,甚至是用订书机钉等非传统的表现方式来创作。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让-保罗·布朗谢长年研究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他表示,这一艺术创作方式的原则之一,“就是使用简单的技法,来消除艺术在传统上被冠以的神圣感和神秘性” 。


“他们所崇尚的,是去除社会阶层之间的藩篱,并让自己脱离精英的世界,使艺术家回归到普通工人的角色。 ”说起这个历时并不长久的艺术运动的意义,让-保罗·布朗谢表示,过往对艺术的“神圣化”表达是占主流的,而这一艺术运动是去神圣化的,他们反对抽象的绘画形式。“正如艺术家皮埃尔·布拉利奥所说,支架/表面艺术家的作品将表面与形式、色彩分离,禁止艺术家投射思想,他们的作品是中性的、纯粹的。 ”


正是抱着这样的观念,这一团体的成员之间既没有被一致认同的纲领,也没有公认的创始者和领袖人物,维系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以艺术实践和展览为基础。


而展览现场的布置也契合了这样的理念。记者注意到,展览中作品陈列的方式不同以往,排列组合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展览的另一位策展人卡罗琳·比西埃介绍,此次展览分为两部分,在展览的中心区域,使用的陈列方式是法国艺术界在20世纪70年代的陈列理念,“毫无秩序,没有等级和层次” ,而在中心区域的四周,则用了“博物馆式的传统陈列方式”来展示支架/表面艺术运动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则在开幕致辞中让大家注意自己的身后,“大家可能看到了,今天的开幕式没有背板,就像今天的展览主题‘支架/表面’一样,我们把表面的东西去掉了,给大家呈现的作为空间结构的支架,算是我们对展览内容的回应。 ”


“对我个人来说,在接触这次展览之前,我并不了解支架/表面艺术运动,这个展览让我对现代艺术有了更丰富的认知。 ”说起将支架/表面艺术运动展览引入中国的意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宋晓霞认为,它对于中国艺术界完善对现当代艺术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个艺术运动是一个特别好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去反思中国现代艺术的兴起与发展。 ”


苏丹表示,支架/表面艺术运动虽然对中国艺术界来说认知度比较低,但它的确回到了艺术最根本的问题上去:艺术的思维、艺术的目标和艺术的行动。“更多角度地了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脉络,对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借鉴意义。 ”


据悉,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梅马克当代艺术中心主办,将持续至8月20日。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