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展览资讯 > 正文

用实物和实验告诉观众300年欧亚染色的历史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9-06-05 来源:美术报 作者:厉亦平

摘要: 中国丝绸博物馆于5月17日至8月4日在修复展示馆举办融合历史和科学的小型学术展览“斑斓地图——欧亚300年纺织品染色史”。

原标题:斑斓地图——古代染色奥秘大公开


五月的鲜花开遍原野,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阴阳五行,是天地间自然的色彩。此时的杭州玉皇山下,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在举办“首届天然染料双年展”,并配套组织了研讨会、工作坊、集市、公开论坛、研学行等丰富的活动。天然的色彩总是那么迷人,不可复制。但很少有人去关注色布是如何染出来的。此次展览,来自世界各地的天然染料历史学者、天染染色匠人、染色艺术家相聚国丝馆,共同展望拥抱自然的生活方式,挖掘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和历史文化,并把这些历史和天然的色彩,用于装饰和美化人们今天的生活。 ——编者按



典礼仪式用船布 印度尼西亚 232×56cm 染料来源:海巴戟天(红色)、姜黄(黄色)、靛青(蓝色)


对于纺织品文物,大家比较关注其纹样和织造工艺,也有不少学者曾研究织物表面的颜色及其历史。但是,甚少有博物馆在陈列展示古代纺织品时会说明染料的来源。作为一家以丝绸(纺织品)为专题的文博和科研机构,中国丝绸博物馆于5月17日至8月4日在修复展示馆举办融合历史和科学的小型学术展览“斑斓地图——欧亚300年纺织品染色史”。


借助于现代分析仪器,根据近20年的研究成果,中丝博的科研团队对30余件17世纪至20世纪初欧亚各国生产的纺织品进行染料分析,探索了颜色背后的秘密。同时,染料鉴别的结果还揭示了当时欧洲和亚洲地区使用染料的特征——既有明显的区域性,又有广泛的通用性。本次展览也是配合“第一届天然染料双年展”活动的一部分,用实物和实验告诉观众300年欧亚染色的历史。


通过文物的展示和染料的鉴别,基本呈现了欧亚大陆各个地区常见的典型染料。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染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比如染色地衣、黄花飞燕草、槐米;有些染料的使用横贯东西,比如苏木、红花;还有些染料的植物来源不同,但最终附着于织物上均是同一类色素,比如单宁和靛青。


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合成染料已经在纺织工业市场取代了天然染料,天然染料的时代不可再回。然而,今天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自然、生态、和谐的追求却越来越强烈,天然染料在一定范围内的应用正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欧洲染料的前世今生


欧亚染料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动物染料和植物染料两种,往往使用明矾、黑矾等矿物作为媒染助剂。动物染料多从昆虫中提取色素,如胭脂虫、紫胶虫在酸性条件下上染纤维可获得不同色调的红色;五倍子、没食子可以与黑矾媒染得到灰黑色。


植物染料是天然染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染匠在生产过程中结合当地植被的生长情况不断选取各种植物中色素富集的部分作为染料使用。采集树木的芯材、枝干、根茎如苏木、茜草;采集花朵或花蕾如红花、槐米;采集果实果皮如橡碗子、核桃皮。除了借助媒染剂和各种如乌梅、草木灰等酸碱性助剂染得丰富的颜色外,各国染匠还结合各种植物染料本身的特性,相互套染形成各种色调的紫色、绿色、褐色等间色。


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人在南美发现当地广泛使用美洲胭脂虫,带回到欧洲,其优异的色素品质使之很快代替了欧洲本地产的克玫兹胭脂虫。此外,来自东南亚的苏木和印度的木蓝都在17世纪前后输入欧洲。英国和荷兰在海外贸易中的活跃表现,使两国不仅成为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成为欧洲的染色工业中心。17世纪中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亲政后,他的辅佐大臣致力于发展法国经济,其中第一个扶植的就是纺织业,颁布的章程中规定了羊毛染色必须使用的染料品种。


17世纪初,欧洲广泛使用的红色染料有美洲胭脂虫、西茜草、苏木,黄色染料主要是木犀草,姜黄往往用作打底。紫色除了用蓝、红染料套染,也会用到染色地衣。18世纪是科学探索的时代,基于牛顿色彩理论的建立,无论是化学家,还是染匠都对染料科学感兴趣。同时期,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使人们对丰富色彩的需求更大。第一个半合成染料酸性靛蓝在1740年出现,随后合成的硫酸铝代替了明矾,100年后,苯胺紫的发明使天然染料的市场逐渐崩塌。



展览现场


别具民族特色的亚洲染料


尽管欧洲分布的国家很多,但各个国家染色匠人使用的染料品种较为相似。而在亚洲,不同地域分布的染料品种则更具特色。


中亚染料以伊朗(波斯)为代表,拥有享誉世界的特产——地毯,该产业的兴衰从侧面可以看到染料的使用情况。萨菲皇朝(16-18世纪中期)是波斯人统治的伊朗,是一个织毯盛行的时代。精美的图案和绚丽的色彩需要高品质的染料。随后,由于战争,关于地毯的记载较少。直到18世纪末,卡扎尔皇朝的建立,织毯业才逐渐恢复。300年来,伊朗染匠使用的红色染料有西茜草,黄色来自于黄花飞燕草,黑色的有石榴皮、没食子和核桃皮,另外来自印度的紫胶虫和木蓝也常常用作地毯染色。


南亚的印度历史非常悠久,但遗憾的是极少有16世纪之前的纺织品保存下来。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印度对手工业的保护,直到今天,仍然能够看到有近20种天然染料在各地的村庄染坊被使用。东南亚的印染受到印度和中国的影响,又具有当地民族特色。


东亚以中国为代表,17世纪至20世纪处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清朝的统治者沿袭明朝的制度,纺织印染技术也是对前朝的继承。明朝的《天工开物》介绍了当时的染料品种和染色方法,清代的《布经》则反映了江浙一带染布的秘诀和配方。特别重要的历史文献是清代宫廷内务府织染局的销算档案,不仅有色彩名称,而且还记载了染料助剂的配比。无论是染丝还是染布都集中在江南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印染技术与中国有相同的地方,17世纪之前,中国的染料和染色方法就输入了这两个地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凡染造物,取之天然,染若天工,谓之“天染”。它是人类经历长期使用合成染料染色后关于复兴天然染色的再思考。中国丝绸博物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征集到以“天染”为主题的当代天然染色作品近百件。这些作品在“天染:国际当代艺术与设计作品展”上大放异彩,不禁让人惊叹,原来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染料艺术品可以如此惊艳别致。从中可以领略各国各地区有关天然染料的艺术创造、技艺表达,跨界综合的设计理念及其实践成果。


此外,“天然染料:多彩的世界”国际研讨会是第一届天然染料双年展的重要活动之一。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染料史专家、分析化学家、知名设计师、工坊创办人于5月20日至21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银瀚厅为来自国内外的学者、艺术家、院校师生、企业负责人等观众分享各自在“考古染料”、“历史与传统染料”、“染料的应用:艺术与工业”领域的成果和经验。


期间,日本传统红染、秘鲁羊驼毛染色、印度紫胶染、非洲矿物泥染、泰国天然染色、南通灰缬、贵州蜡缬、云南白族扎染、浙南夹缬等12项工作坊(演示)面向大众,打开了一番广阔天地,爱好者可以亲手参与制作。5月24日的公开论坛由国际绞缬协会主席、“慢纤维”工作室创始人和田良子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巨欣担任联合主席。围绕“天然染料在艺术与工业中的应用”这一主题,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知名艺术家和企业家共同探讨天然染料的未来。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