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展览资讯 > 正文

中挪两国实验性当代艺术展亮相北京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03-09 来源: 艺术中国

摘要: 3月5日晚,“无法兑现”在板桥胡同的i: project space艺术空间开幕。展览讨论了记忆的有效性及其储存媒介的关系,将北欧艺术家的作品带进了北京的二环内的四合院空间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产生交流与对话。

       原标题:中挪艺术家“无法兑现”展探讨记忆及媒介的关系


       3月5日晚,“无法兑现”在板桥胡同的i: project space艺术空间开幕。展览由李贝壳女士策划,批评家、策展人高远先生担任学术主持,参展艺术家包括安德鲁·阿莫里姆 (挪威),邓岩(中国),梁半(中国),特雷斯·朗戈瓦(挪威),柯比·内尔(南非),乔治·奥斯卡(冰岛), 夏洛特·皮尔妮(挪威),齐亚菲,克里斯汀·斯凯尔斯泰德(挪威),叶凌瀚(中国)。展览得到了挪威大使馆的支持和赞助,作为中国与挪威文化艺术交流项目,展览前期策展团队赴挪威考察参观,并采访参展艺术家,以及目前正在展出的展览,都为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家赴挪威展览及交流活动打下了基础。据悉,策展团队及大使馆方均有计划在挪威推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展览活动。展览讨论了记忆的有效性及其储存媒介的关系,将北欧艺术家的作品带进了北京的二环内的四合院空间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产生交流与对话。


  此次展览是德国在北京设立的非盈利空间i: project space2017年的首展,也是一个混合了交互声音装置、新媒体艺术、影像装置与绘画的实验性当代艺术展。开幕当晚,挪威大使馆文化新闻官员Carolina及其先生前来参观了展览,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国观众使四合院中的小小空间人气爆棚。




       策展人李贝壳运用灯光与声音将空间区隔为两个部分。展览入口处展出的是挪威影像艺术家参展艺术家安德鲁·阿莫尼姆的影像作品。视频记录了运用一种特殊的“恋物”眼光,与一位网络流行的视频发布者ToKillSneakers合作,记录了毁掉全新运动鞋的不同方式,探讨了“物”的记忆,展现了西方的运动鞋文化与以网络空间为媒介的记录方式。




  展场内呈现的第一件作品是由现居挪威的南非裔艺术家柯比·内尔创作的霓虹灯装置《伊塞岛案件调查计划》。观众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控制灯光的亮与暗并制造出两种不同的氛围 。




       夏洛特·皮尔妮是工作和生活在奥斯陆的声音艺术家,她的声音装置作品不仅讨论单一维度的声音,而且试图用声音穿透观众的身体来讨论直觉反射和肢体记忆。观众坐在椅子上不仅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用身体“感受”到声波的穿透力。




     乔治·奥斯卡以在冰岛的生活作为创作源泉,他以敏感的视角来审视与亲身经历密切相关的记忆,他的绘画以高纯度的色彩与粗旷的形象将北欧人的日常生活与他的个人记忆生动地呈现出来。




       空间的第二部分专门展示影像作品。中国新媒体艺术家梁半的作品《日落-日出》以更新换代最快的手机作为作品的输出与储存方式,通过将地球两端的落日拼接在同一画面中叙述了一段异国恋情的记忆。




     挪威艺术家特雷斯·朗戈瓦的影像装置作品关注社会集体记忆与社群的构成方式 。在她的作品 The World Becomes Accurate(《世界正在变得如此精确》) 中,人群通过时间的流逝不断地运动、重组成不同的小集体,展现出一种塑造了现代社群的无形力量。


  齐亚菲是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和挪威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则关注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集体。《雾中鸟巢》通过双屏影像记录北方城市的霾,以及普通家庭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反映了城市与普通中产家庭的记忆。




     中国艺术家叶凌瀚的作品《事物的进行方式》通过多组镜头将许多不同事物的运行轨迹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这些瞬间仿佛存留在你的记忆深处,熟悉而又陌生。




    艺术家邓岩将庭院作为作品展出的地点,他的作品《被风吹过》以一棵树作为载体,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掉的声音收集起来,再重新介入到环境之中,如此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反差。


  展览将持续展览至4月5日。


(责任编辑:晓兰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