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头像(关山月美术馆展览图)
中央美院美术馆《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现场图
中国美术馆《梦归家园—邵飞捐赠作品展》现场图
近日,有美术批评家称,中国的美术馆缺乏健全的策展人制度,变成了租场地的空间,“没有自己美术史描述和陈列!没能见到经典作品!没有强大的藏品体系和资金、政策、社会支持!没有美术馆专业道德和规范标准!没有公众自觉参与和文化认同感!总之中国没有美术馆文化!”一时间,这番犀利的言辞引发了公众的热议。那么,中国的美术馆真的变成出租空间的“艺术停车场”了吗?中国到底有没有美术馆文化?业界专家对此展开了激烈辩论。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梁江:
不必苛求发展 中的美术馆文化
不可否认,美术馆不应该是单纯的展览馆。当下,中国很多美术馆藏品不够、固定陈列不够、好的作品不多,展览过于频繁,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性特色,这确实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现实中,美术馆主要是展览馆,有其合理或者说无奈的一面。因为目前中国的美术馆设施和场地仍然不足,而办展需求又很多。我们要看到,中国的美术馆正处于起步、发展乃至走向繁荣的阶段,正走在上升通道,看到好的发展势头和已有的成果,而不能苛求于它。
就拿建馆时间有五十多年的中国美术馆来说吧,近现代以来国家最重要的美术创作基本都保存在这里,藏品数量达到十几万件。
从展览方面看,中国美术馆在最高峰的年份,一年办展量可能达到140个,不过,这几年已经大大压缩,展览量减少,展期上则区别对待——有些展览会展出一到三个月,有些时间比较短,换得相对频密的一般是画家的个展。但是,即使是个展,我们在把关上也很严格,不是说谁掏得起展厅费,谁就能在国家的美术殿堂里办展览。事实上,在北京的展览馆中,中国美术馆是正规的展厅里收费最低的。如果单就场租而言,能给得起展厅费的艺术家很多,但艺术家的水准要是达不到展出的要求,我们是坚决不会通融的。假设每年申请在中国美术馆办展的艺术家有十位,最后可能就只有其中的一位获得批准,可以说,我们的严格程度不亚于全国美展的评审制度。中国美术馆有自己的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每个季度都要开会,全国各地申报或者推荐办展的艺术家,将资料准备齐全后,由评委无记名投票确定是否通过。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共21名成员,大部分为中国美协各个门类的艺委会负责人,每次具体评审,都是从中随机抽取15名以上评审专家。那些学术内涵深、艺术水准高的展览,我们会尽量多展出,甚至办巡回展,像路德维希夫妇捐献给中国美术馆的一批国际艺术作品,包括四张毕加索的原作,很受欢迎,我们就反反复复拿出来展。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到中国美术馆办展览需要很多钱呢?其实是展览的活动费用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都跟美术馆无关。譬如艺术家给付的展厅费是十万元,出画册可能就要几十万元,宣传费、同行人员的吃住行,加起来就更高了。
总而言之,与其对中国的美术馆有诸多不满、诸多意见,不如多提点建设性意见,真正有效地推动中国的美术馆文化建设。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陈湘波:
学者不能高高在上以偏概全
在我看来,现在某些学者谈问题,话说得都比较偏激,有哗众取宠的成分。不同的国家、城市和历史时期,不可能按一个标准来衡量。就算比较,也要在同个级数上来进行,譬如你说卢浮宫每天都游人如织,那你看看北京故宫,是不是每天也都人满为患?事实上,国外很多美术馆的观众也不多,像蓬皮杜这样的名馆,也不是每天观众都川流不息的。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拒绝向国外看齐,只是我们不能离开这片土地的现实来高谈阔论,盲目地以别人为标准。就像现在虽然很多中国人都喜欢吃西餐了,你不能就要求大家全都弃掉中餐,改吃西餐。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