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年轻艺术家直面资本的双刃剑 该何去何从?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3-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黄辉

摘要: 近两年来,诸多策展人、评论家、艺术经纪人等艺术界人士及画廊、拍卖公司等艺术机构,纷纷将目光锁定年轻艺术家。这种局面,让人不禁想到2005年至2008年的年轻艺术家热潮。那么,当下这波年轻艺术家热与此前有何不同...


美国《艺术新闻》特约编辑芭芭拉・波拉克也一直在关注中国年轻艺术家,她认为:“中国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已经不用我是中国艺术家来设定自己的身份,而是定位自己是世界的艺术家。”在她看来,这些艺术家擅长利用科技或用自嘲方式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性。“年轻一代艺术家准备进入纽约甚至国际市场,他们对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很有信心。”《艺术新闻》杂志主编韦恩也表达了他对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观点,“当代的中国艺术家像此前的欧洲艺术家,具有打开新可能的可能性。”


美国佛罗里达坦帕美术馆和圣彼得斯堡美术馆正在筹划一场“具有冒险性”的展览,他们将在今年夏天联合推出中国新兴艺术家群展,选择的艺术家均出生在1976年后。“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与5年前或者10年前又完全不同了,他们不仅是在为符合西方藏家口味而作画,现在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更加的个性化,国际化意识很强,欣赏中国艺术家作品的观众也在改变着。”策展人史密斯如此表示。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陈媛也表示,年轻一代艺术家有机会游走在世界各地,使用网络与国外艺术家交流,了解不同背景下的当代艺术,他们的视野和创作更具国际化。年轻艺术家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突破以往架上绘画单一的技法,采用不同的表现媒介进行创作。


谁是市场黑马――年轻艺术家的市场爆发


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甚至蜂拥的艺术品电商交易中,青年艺术家作品都是最为活跃的板块,而少数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突破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大关,也成为市场向年轻艺术家倾斜的信号。


2008年,年仅27岁的艺术家高瑀的作品《打虎》在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翰海”)以110万元成交,成为“80后”艺术家第一件成交价过百万元的作品,也创下“80后”艺术家作品拍卖高价。此后夏俊娜、尹朝阳、李继开、陈可、李晖、韦嘉等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相继在市场上创下高价,受到一级市场的广泛关注。


最近两年,在当代艺术处于调整期的局面下,个别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却直线上升,成为市场涌现出的黑马。2013年可视为年轻艺术家市场再次爆发的一年,贾蔼力的《二月物语—过去(床)》、《早安,世界》在香港苏富比分别以580万元和340万元成交,其另一作品《疯景》也在中国嘉德以483万元的高价成交。出生于1983年的陈飞作品《熊熊的野心》在北京苏富比以542万元成交,该作最低估价25万元,而这件作品在2010年曾在北京翰海以30.24万元成交,这一新成交价为“80后”年轻艺术家的市场发力创下了新高度,使其不仅成为2013年当代艺术市场的热门之一,也带动了“80后”年轻艺术家的市场热潮。


此外,郝量2011年作《寒林》在香港苏富比以256万港元成交,徐震于2013年创作的《光源》在北京保利以310.5万元成交,刘韡的3件“紫气”系列作品分别以290万、280万港元和232万港元在上海佳士得和香港苏富比成交。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部主管林家如表示,苏富比顺应当前局面,推出了多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创下多位艺术家个人高价,但她坦言,年轻艺术家作品的成交价和总成交额毕竟有限,不会作为拍卖重点。


“年轻艺术家作品受到关注,也是市场寻找新热点的结果。”伍劲表示,以曾梵志、张晓刚为代表的60年代画家的作品价格经由近10年的爆发式增长,已成为高价位作品,普通藏家和艺术消费者难以企及。而随着当代艺术的逐渐推广,市场处于调整阶段,价格处于低位的年轻艺术家作品自然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


再者,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买家情况也有改变。蜂巢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介绍,在他接触到的买家中,单纯为了投资获利的人群减少,IT精英人群、海归的数量逐渐增多,而且以“70后”为主,他们将会成为未来艺术品消费的主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更贴近这部分人的审美需求,作品价位也相对合适,对于新进买家是较为容易进入的板块。


然而,在面对个别年轻艺术家拍卖价格高涨时,年轻艺术家面临的困难仍不小。在伍劲和阎安看来,总体而言,能出现在一级市场,甚至取得高价的艺术家作品只是凤毛麟角,由于拍卖的特殊性和偶然性,这些取得高价的作品也是偶然,而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整体价位尚处于低位。据伍劲介绍,在艺博会销售出的200多件年轻艺术家作品中,5000元至5万元价格区间的接受度较高。“这种价位是消费者和藏家能够接受的价位,也符合当下市场环境。”伍劲说。


显然,这样的作品价位意味着“80后”艺术家与画廊合作的难度加大。“对于盈利性画廊而言,要支撑一个艺术家的个展,基本成本费用必须考虑在内,即便销售数量很大,但实际资金的回笼要比原来困难得多。”夏季风表示。一些画廊甚至表示,与年轻艺术家合作,更多的是“赚取人气不赚钱”,很多此前关注年轻艺术家的画廊也不得不改弦易张。


面对资本的双刃剑——视野决定走向


随着新一轮藏家和艺术消费者的介入,市场流行风格和买家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变化,青年艺术家作品成为新一轮投资收藏的热点。


已有25年艺术品收藏投资顾问经验的托德·莱文对近年来全球盛行的年轻艺术家热有他的观点:“艺术品市场存在着大量的投机行为,特别是对那些年轻艺术家。”画廊主黄燎原就表示,在当下的年轻艺术家选秀活动中,商业操作痕迹较重,但现在是一个商业时代,这也是没办法避免的。


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还未离开学校就已身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这是之前几代艺术家都不曾遇到的。阎安认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需要很长的成长期,如果盲目将这些艺术家推向市场,尤其是拍卖市场,人为拉高其作品的价格,会严重影响青年艺术家市场发展,甚至影响艺术家的创作。”


当下,年轻艺术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虽有被过度消费的争议,但也面临此前艺术家不曾有的机会。对此,夏季风表示,“资本影响市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针对年轻艺术家而言,对有些人会带来伤害,但对艺术家也有好处。年轻艺术家感受到市场的力量,在面对商业问题时比之前的几批艺术家适应得多,对资本的处理方式也成熟得多。”


当然,在寻找年轻艺术家“潜力股”的热潮中,参与者不应忽略年轻艺术家的推介与发掘的不确定性。“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优势在于价格低、数量大,而劣势在于质量不能保障,创作不定型。”阎安表示:“总体而言,年轻艺术家处于市场淘选过程中,最终剩下的只有几个,需要长时期观察艺术家的创作方向,面对市场的心理状态、经纪人和画廊的规划也都有影响。”


在夏季风看来,年轻艺术家中,“70后”艺术家的市场和学术知识逐渐得到认可,而“80后”艺术家还处于不断淘洗的过程中。当下市场处于相对冷静期,利于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他认为,“在‘80后’艺术家中,那种对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有充分理解、评估和反思,并站在国际化环境下,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创作作品的艺术家会更受关注。”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