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意—佛教艺术”专场精心整合了西藏、内地、尼泊尔等不同地区各时期代表性的宗教艺术作品百余件,包罗了金属、木质、唐卡、念珠等众多丰富材质,呈现了汉藏两地各个时期重要风格流派的艺术风貌,可谓琳琅满目,各...
Lot 3866 目犍连
中原 16世纪 黄铜鎏金 H:41cm
Lot 3902 桑杰雅均
西藏 15世纪 黄铜合金 嵌银嵌红铜 H:13.5cm
此外,如15世纪桑杰雅均、14世纪帕拉风格观音、15世纪金刚持、15世纪释迦摩尼等金铜造像,为广大藏家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选择,各具特色。
此次匡时秋拍金铜佛像专场为更全面的诠释佛教的艺术的博大精深,通过细心的遴选着力推出五十余件唐卡,既有难得一见的早期精品,也有18世纪颇具艺术性的上乘之作。
Lot 3944 黑袍持鼓护法唐卡
西藏 14世纪 棉布矿物胶彩 48x38cm
其中,首屈一指的便是一幅西藏早期唐卡。此幅黑袍玛哈嘎拉唐卡风格古朴,体现了14世纪西藏唐卡艺术的鲜明特点。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构图、图像风格,还是背景与色彩,展现了典型的印度-尼泊尔艺术的风范,也体现出与西藏早期唐卡风格明显的承继关系。如画面突出中央主尊,主尊上下的尊像以棋格式均匀分布,为印度及西藏早期唐卡流行的构图形式;主尊及周围的尊像体态优美,造型大方,装饰繁缛,风格典雅,让人感觉一股南亚之风扑面而来;主尊及各尊像身后的马蹄形背光明显继承了此前印度流行的样式;以朱砂红为主,兼有少许绿色的色彩搭配,亦尽显沉稳厚重、恢宏大气的古典艺术风貌。
此幅黑袍持鼓护法唐卡是一幅十分珍贵的西藏早期唐卡,其珍贵之处又不仅在于它展现了西藏早期唐卡艺术共有的优美艺术特征,同时又印证了玛哈嘎拉在西藏早期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整幅唐卡的画面内容丰富,搭配完美,画工精细,形象庄严,敷色厚重,沉雄大气,背后书写题记,特别是主尊黑袍玛哈嘎拉手中所持法器有别于常见的玛哈嘎拉手中所持法器,堪称稀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艺术地位和价值,值得大家关注和重视。
Lot 3960 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唐卡
西藏 18世纪 棉布矿物胶彩 80 x 54.5cm
另外一幅释迦摩尼本生图唐卡堪称清代噶雪画派的代表之作。脱胎于噶玛噶孜画派的噶雪画派,其创始人噶雪·噶玛扎西活跃在18世纪中叶,他是司徒班钦曲吉迥乃艺术方面的主要弟子之一。噶雪画派从一开始便融合了司徒画派的构图与气质,而且还从新旧勉派中汲取上色方法。将汉地的绘画语言与藏区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完美结合,将汉地的青绿山水技法移植于藏地绘画表现的题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汉地的陈规套路,呈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独特效果。据说噶雪派画师往往要用三年时间完成一幅唐卡,即“有充足的时间才能听到杜鹃啼鸣三次”(连续三年),可见其作画工艺之严谨精细。此幅唐卡笔触细腻,构图错落有致,设色清秀明丽,人物众多,形态各异,生动写实。所表述的内容较多,信息量大,画风及选材均独具一格,是噶雪画派的代表作品。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