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国外新闻 > 正文

在巴黎艺术城买个工作室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3-12-12 来源:新周刊 作者:钟瑜婷
标签:


一些跟两国艺术界关系好的艺术家,热衷于替学校牵线购买工作室。说起这点,兰格莱斯回忆起曾在中国美院任教的万曼教授。1985年,万曼担任了刚成立的法中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受他影响,80年代的中国美院在艺术城已拥有三个工作室,而第一个工作室,是万曼用他的作品作抵押获得的。


原清华美院院长常莎娜生于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是著名的留法艺术家。她出面促使清华美院成了最早一批在艺术城购买工作室的中国学院。1994年,原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张建中访法举办画展,认识了布鲁诺夫人,之后云南艺术学院很快买了工作室。


最后,兰格莱斯想起一个跟艺术无关的因素——攀比心理。在巴黎艺术城拥有一个工作室似乎成了中国一些院校“较量名气的手段”。这种攀比现象,“有时是地域性的竞争,你有,我也要买。有时是数量上的比较,你有一个,我要买两个”。


为什么我们画的都一样,而他们可以都不一样?“那时才知道什么是艺术的多元。”


199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睦教授第一次去巴黎艺术城。他最清晰的感受是惭愧。他约了一位法国女艺术家到他的工作室交流。一看对方,两手空空。他问,你的画呢?女艺术家吹着口哨,随手在画布上画了几下,是简单的人物、场景。


李睦再看看摆在房间里,自己特意准备、齐齐的十几张作品,全是城市的街景、农村一个角落,共同调性是写实,强调技术性,越像越好。“看来看去,似乎都一样的。”他脸红了。


现在想来,他知道自己跟那位女艺术家的差别——他讲究结果,而西方艺术家看重过程,“画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这次交流对他刺激特别深。当时国内艺术界相对闭塞,他和那些同期去的中国画家,都受到苏联的绘画风格影响,在欧洲多元主义的绘画面前感到震惊:为什么我们画的都一样,而他们可以都不一样?“那时才知道什么是艺术的多元,你会觉得惭愧。”


李睦把1996年看成是交流的“分界线”。在他之前,他的上一代老师,更多的是怀着寻找过去的情结,到法国去看真迹,包括印象派的莫奈、雷诺阿、梵高,或者是新古典主义派的安格尔。他也有这种情结。去法国交流,对李睦他们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他回忆,当时对国内美术界影响最深的国家有两个,一是苏联,另一个是法国。


跟老师们不一样,李睦多少怀有“创造未来”的渴求。他想知道西方艺术界正在发生什么,要走向哪里。他一共去了艺术城工作室三次,每次半年,40平方米大的工作室对他而言,接近家的感觉。


除了参加对方要求一定要做的展览,他还到处逛博物馆,交了不少法国艺术界的朋友,开车四处串门。他好奇,法国的艺术,究竟生长在怎样一种生活上?他模模糊糊找到答案,比如时间观——法国人从来不吝啬将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他们花大把时间喝咖啡、看展览,像做梦一样。


让他感到惊奇的还包括展览,巴黎艺术城要求居民们拿出个人作品参加艺术城内的展览。对比国内具有比赛味道的展览,李睦在1996年初次体会到了另一种“更纯粹”的展览。“外面的画廊也是,买画的人是真心喜欢,不是投机。”利用交流的半年时间,李睦在巴黎的一些画廊、枫丹白露的几间大学里,做了几次油画展。“他们的展览方式更加放松,等你去说故事,而不像国内有审判味道。”


在巴黎艺术城工作室待过,李睦觉得自己改变了。“以前几乎没有风格,只讲究技术水平,心里是堵着的。后来画画愉快了不少。”


如今各个美院的老师和学生过去交流,更多的是将工作室当成深度文化游的“驿站”。


法国巴黎艺术城一间工作室的购买费为75万法郎,在李睦看来,性价比极高。可让他遗憾的是,他没有再看到国内的学院像八九十年代一样,蜂拥去国外买工作室。“在纽约、罗马,我们都没有工作室,也没有学校会去买。”他觉得,国内的各个艺术学院更愿意把钱投入到办展览等“更能快速见效”的事情上。


这些年,他对国内美术圈的急躁氛围感到失望。每次去艺术城,他看到哪间屋子灯黑了,就知道里面住的是中国艺术家。“他们总是做个饭,炒个菜,人就去外边玩了。很少人在里面画画。”如今各个美院的老师和学生过去交流,更多的是将工作室当成深度文化游的“驿站”。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