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6日,北京保利秋季艺术品拍卖会落下帷幕。拍卖会拍卖总成交额28.7亿元,36件作品过千万,其中,“明嘉靖 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以2127.5万元成为今秋国内成交价最高的瓷器。至此,保利拍卖实现年度成交额78.8亿元。
无独有偶,此前11月27日的香港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秋季拍卖,共取得5.28亿港元的总成交额,成交率以项目计算为64%,以成交额计算为79%。拍卖的压轴之作为一件极为罕见的青花万寿尊,以6450万港元成交,远超出了其拍前估价。
2013年秋拍,较春拍的表现来看回暖迹象更为明显。而青花瓷也一度成为各个拍卖行的“座上宾”。
金融资本助推艺术市场
经历了2010年的“亿元时代”,2012年的低迷,2013年春拍行情有所回升。嘉德、保利等大型拍卖公司的春拍成交额,比去年增长了50%左右。接下来的秋拍继续这种稳定回升,与以往井喷式的暴涨不同,今年艺术品市场期待更多的理性回归。
艺术品市场稳定回升的同时,金融资本开始广泛介入艺术品市场,助推市场发展。在日前“金融与文物艺术品投资高峰论坛”上,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忠义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现在处于收藏与投资并行的阶段,可谓空前繁荣。
据悉,东方国际拍卖公司早在2003年就以“金融与收藏”拍卖会的形式推动国内金融与收藏的联姻。在20世纪初,国外基金投资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展开对艺术品的追捧。中国民生银行在2007年推出艺术品投资计划等理财产品,投资于“中国当代书画板块”。2011年以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和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或运营或筹建。于此,2011年,一个新的名词又出现在国内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当中,那就是“金融时代”。
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已在国内成为不言的事实。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艺术品金融化对于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重要课题。艺术品金融化一旦走出瓶颈,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则会预示着中国艺术品投资蓬勃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而艺术品和金融的联姻,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仍然值得期待。
文化艺术品市场资深评论家赵瑜持乐观态度,他表示,艺术品与金融的联姻,有利于复兴历史文化,推进艺术品的大众化,进而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陶瓷市场两极分化
虽然在今年中国香港苏富比的秋拍中,瓷器再次成为亿元天价的主角,但是在伦敦的拍卖市场上,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方面,高价成交的瓷器比例在上升,伦敦佳士得推出的一件雍正时期罕见的黄地绿釉划花折枝花卉云蝠纹瓶,估价20万至30万英镑,成交价达305.05万英镑。而伦敦邦瀚斯推出的一件清乾隆·松石绿地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抱月瓶,经过场内激烈竞价,最终以148.25万英镑成交。
另外一方面,一些往年受热捧的艺术品却遭遇流拍。在伦敦苏富比的秋拍中,美国收藏家Garfield McNamara的旧藏清乾隆仿哥釉花口碗,曾经出现在2011年香港佳士得的春拍中,当时的成交价为35万港元,而此次估价仅为25000至30000英镑,最终无人问津。
瓷器市场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其背后实则代表藏家对于拍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像邦瀚斯推出的清乾隆·松石绿地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抱月瓶,由于这种陶瓷作品烧制工艺复杂,灵空优美、胎骨精良,因此备受世界顶级博物馆和众多藏家的追捧。
关于现阶段陶瓷的收藏热点,有资深行家说,中国瓷器琳琅满目,在瓷器收藏界有见地的玩家首先都会将目光聚焦到有“瓷中之王”之称的青花瓷上。目前正在广州市艺苑大厦工艺美术展览厅举办的高白青花瓷作品展就受到藏友热捧,有业内专家认为,10年升值10倍的青花瓷已经成为收藏重器。
资料显示,散落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仅数百件。不过,有古陶瓷专家指出,古代青花瓷毕竟是少数,即使在一些著名的拍卖行出现也是天价,反而近年来当代青花瓷有不俗的表现,一些水平颇高的原创作品受到青睐。
另有行家透露,采用稀缺高岭土创作的孤品青花瓷更具收藏价值。景德镇当代瓷器泰斗王锡良在2000年创作的青花小盘卖价不过2000元,而在2010年,市场价格高达20万元以上,一些瓷器玩家干脆将一些颇有潜质的名人作品藏而不售,待价而沽。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