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炉
中国文房之道,渊远流长。据家具史料记载,中国的古代文房用具,在历经唐宋元明之后,至清代便达到了鼎盛时期。除被誉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外,古代匠师更潜心研创了一些辅助工具。其设计之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臂搁、帖架、书灯、香熏、熏炉、古琴、拜帖匣、铜镜等这些非文房的必需品不但被匠师们开发了其实用价值,更多地为文人们的观赏与把玩性所取代,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玩”,撑起了古代文人的小资情怀。
随着“文玩”升值空间的日益高涨,一大批的收藏大军试图涌入市场共享这块美味的“蛋糕”。本期,小编重点挑选熏炉、臂搁与古琴这三种“文玩”中的奢侈品,进行详细地介绍。
熏炉:炉生紫烟,荡尔心扉
熏炉小百科:熏炉,熏香之器,又名“香熏”。整体分为:炉身、底座和炉盖,炉盖上镂空雕刻纹饰,焚香时香烟从镂空的孔中缕缕飘出,是熏炉中最精彩的部分。
熏炉是从西汉中期开始铸造的,其中青铜博山炉和鸭子香熏较为出名。自明清时期又大量出现了狮子熏炉、八卦熏炉等。古时“烹茶、熏香、挂画、插花”被誉为“文人四艺”。熏香用处有三:一是书房用。古代豪门子弟读书、写文章前,必焚香。以净化室内空气,提神醒脑。二是熏衣之用。古时没有香水,所以入朝觐见或拜见尊贵的亲朋好友,须将冠服熏香,才不失礼节。三是供祀祖先之用。朝拜祖先时香烟缭绕,一则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二则 改换空气,给人一种清香、宁静、肃穆之感。
目前,虽然民间留存下来的古代熏炉数量较多,品种也较为丰富,但通常是鱼目混珠,优劣掺杂。那么什么样的熏炉才具有收藏价值呢?马未都在《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之第七讲里说道,艺术高超、工艺精湛,存世稀少,品位极高,足以代表某一时期最高艺术和工艺水准的上品和绝品堪称珍稀品,尤为值得收藏。在2010年北京保利5周年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掐丝珐琅甪端香熏拍出403.2万元的高价,震撼全场。本品工艺精湛、釉彩妍美之外,最为可圈可点之处则是楷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款。纵观乾隆一朝,掐丝珐琅器皿不乏佳器,然镌刻年号款者屈指可数,镌刻年号款的甪端更是珍稀。故而,拍得如此价格也是情理之中。
臂搁:此竹可凭,腕下无忧
臂搁小百科:臂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抄写小字体时尤甚。因此,臂搁也称腕枕。
古代,不是每一位文人都备有臂搁,笔墨纸砚是书房必备用具,而臂搁可有可无,只有那些有情趣的、有经济能力的人才会使用、收藏它,臂搁在文房用品中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所以说臂搁是书房的奢侈品。
宋人林洪在《文房图赞》一书中给臂搁起了一个有姓有名的称呼“竺可冯”:“竺秘阁字可冯,号无弦居士。”“冯”是“凭”的古字,“凭”意为依着、靠着。此竹可凭,清楚地点出了此物的用途和功能。那么,臂搁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北宋后期诗人谢薖在其《次韵郄子中所藏笔几》诗中写道:“小琴承臂笔纵横,章草真行随所欲。”这是对臂搁的较早描述。传世实物中,最早的臂搁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官窑烧制的天青釉臂搁,形如半剖的竹段,虽是一件瓷器,却以竹段的形象面世。
臂搁的材质多种多样,有竹子、黄杨木、紫檀、紫砂、红木、象牙等材料,其中以竹子的最为常见。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云:“臂搁,有以长样古玉为之者,甚多,而雕花紫檀者,亦常有之,近有以玉为臂搁,上碾螭文、卧蚕、梅花等样,长六、七寸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为之者,亦佳。而倭人黑漆臂搁如圭,圆首方下,阔二寸余,肚稍虚起,恐惹字墨,长七寸,上描金泥花样,其质轻如纸,此为臂搁上品。”由于常置案头,臂搁身兼饰物之能,外表极其重要。它不仅讲究材质,雕镂工艺也求精湛,是值得收藏的珍玩。
臂搁的出现与古人的书写用具和书写方式有密切关系。古代文人写字都是从右向左写,为防止手上或衣袖沾墨,就产生了枕臂之具——臂搁。在夏日里书写时,将竹制臂搁枕于臂下,既可防臂上汗水洇纸,又能借助竹子性凉的特性祛暑,因而也有人称竹臂搁为“竹夫人”。
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清末牙雕《岁寒三友》臂搁,成交价达到了44.52万元。此外,根据目前的拍卖记录,中国嘉德2006年拍卖的明晚期张希黄制“竹留青野渡横舟图”臂搁,以165万元成交,是目前市场成交价格最高的一件臂搁精品。纵观拍场,但凡由历代名家雕刻的臂搁,总是价超同辈,这也成了评判竹雕臂搁价值的一大标准。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