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漆镶嵌工艺的辉煌十七年
摘要:
北京金漆镶嵌工艺是中国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除雕漆工艺之外更广泛的漆器工艺的总称。最擅长和最具代表性的工艺有镶嵌、彩绘、雕填、描金、断纹、刻灰等。
金漆镶嵌厂自建厂以来成为北京金漆镶嵌生产的主力军,金漆镶嵌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的重任也一直是激励金漆镶嵌厂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合并建厂之后,厂内的管理者及手艺人一起开始对金漆镶嵌这一门类众多的传统漆工艺进行产品的品种分类、制作工艺的梳理,对这门传统手工艺进行有条理、有秩序的管理、生产。金漆镶嵌厂建厂第一年职工人数徘徊在175人左右,生产制作的产品主要以彩绘,雕填类的小件生活用具为主,螺钿、骨石镶嵌类的产品生产十分有限。第二年职工人数增加到250人左右。1958年在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金漆镶嵌厂开始招收徒工和吸收郊区居民生产点的工人,全行业从业人员扩增到1033人,其中厂内集中生产的人员有600人,居民点加工人员有500余人,行业的生产总值也由1957年的30万元增加到122万元,劳动生产率也提高20%。厂部及主要的生产车间迁至东直门附近的后永康胡同,厂房占地面积达7800平方米。自此直至文化大革命以前,金漆镶嵌厂一直保持着兴盛的形势。
由于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建国后的十余年间得到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于是在1961年1月,北京工艺美术工厂正式成立。北京金漆镶嵌厂立即抽调近百名金漆镶嵌艺人加入到工艺美术厂的漆艺车间,专门制作一些技艺讲究、质量上乘的产品以供各国前来访问的领导人参观。工艺美术工厂内的金漆镶嵌艺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却集中了技艺精湛的艺人,制作的产品以观赏性的陈设器物为主。涉及各类制作工艺,目的在于展示金漆镶嵌工艺丰富多样的特点。一般成品很少出售,大部分仅供参观,这与北京金漆镶嵌厂的生产主要供应外销有所区别。
建国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北京传统工艺品基本销往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因金漆镶嵌产品在装饰手法与髹漆色彩上十分贴近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感受,故销路大开。1959年以后金漆镶嵌产品的艺术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成为国家创外汇的主力军,对外出口销售的产量大大增加,出口率达到当时金漆镶嵌产品总产值的30%。195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以北京金漆镶嵌厂为主,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周边居民点加工为辅的生产方式一直稳步进行着,行业从业人员达到自20世纪初始以来的最高峰,金漆镶嵌产品的种类逐年扩增,在工艺技法上有很多的新恢复与新尝试。此前对每一项工艺技法都浅尝辄止的老艺人通过各方面努力,都拥有了自己的专擅技艺和绝活。在技艺传承方面,师徒传艺的方式十分的灵活,只要是喜爱这门传统工艺并有心学习的年轻人,擅长不同技艺的老艺人都愿意教授,而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向不同的老师傅学习。这使得金漆镶嵌工艺传承的方式更加综合全面,对工艺技术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精湛工艺的特色传承
金漆镶嵌作为传统的手工艺,一件作品从诞生到完成的全过程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对 “精”与“细”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十七年,北京金漆镶嵌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较之以前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作技术的革新与改造,生产设备机械化程度提高。1949年以前制作金漆镶嵌的工序基本都是手工操作,经过建国几年的恢复之后,1958年金漆镶嵌的木工车间开始大量出现木工机械设备,如电动铊子机、搜活机、磨活机等等代替或辅助手工制作木胎和木工雕刻,据老艺人回忆当时的木工车间有近百人专门从事木工制作。1959年,厂内借鉴玉器厂的凿石开片机制作出了小型的钻石开片机,能够自己加工镶嵌所需的各种玉石材料,镶嵌工艺在材料准备工序上的效率提高近200倍。之后相继又研制出剁丝机、制漆的搅拌机,提高了配漆工序的工作效率。这些机械化设备的运用不仅使建国之后的北京金漆镶嵌工艺在生产效率上得到较大的提高,生产得以供应出口需求,而且使工艺制作更加规范化,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第二,建国以后金漆镶嵌的生产更加集中,原材料供应充足,行业内有专门的材料供销科到全国各地采购材料。此时金漆镶嵌的制作从制胎到做漆地再到施以各种各样的装饰工艺,每一道工序的制作与用料都比民国时期讲究、精细数倍。在制胎上,以前由于木材缺乏对制胎木材的选用没有挑选和讲究,只要是木材均会使用,建国后制做木胎基本采购木性稳定的红、白松木,经过烘烤、干燥定型处理后才能使用。木胎制成之后要将其表面裱上麻布或糊纸、刮灰,以起到平整、加固、托漆的作用,然后施以不变形、不脱落、防潮防腐并且耐酸耐碱的天然大漆,在漆地器物上进行各种不同技艺的装饰。以往这些制作漆胎的步骤多做简单处理,器物的质量有所欠缺,建国后材料的充足供应使得金漆镶嵌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更为精细。此外,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金漆镶嵌产品的制作不再以彩绘,雕填技艺为主,各种镶嵌类的产品由于原材料富足而逐渐增多,以往少见的石料如寿山石、青田石、山东绿冻石,螺钿材料中的珍珠贝,还有松衣、珊瑚、蜜蜡、象牙等名贵材料都大量用于生产。
第三,金漆镶嵌的各种技艺与装饰手法都得到全面的恢复与提高,并且还出现了创新技艺。北京金漆镶嵌的工艺技法最常运用的是彩绘和雕填两种工艺。彩漆彩绘即是指运用各种颜色的漆液或者加金、银粉的漆液在涂有色漆的器物上进行描绘装饰,展现的是艺人的绘画功力。过去通常以黑、红两色为漆胎地,建国后新增加了紫、橙、蓝、褐等各色漆地。描绘的图案内容基本以传统的故事人物、山水、建筑、花鸟为主,但并无满密的锦纹装饰。在民国时期,加金彩的彩绘器物不是很多,又因其加入的是真金、银粉,价格十分昂贵,所以制作有限。建国后金漆镶嵌工艺中许多的描金、搜金等装饰中,金色基本被矿物颜料取代,并非真金银粉,这大大提高了以彩金描绘装饰的器物的产量。运用彩绘工艺装饰器物表面就犹如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画一般,生动而细腻,典雅而隽秀,加入金彩更是显现出作品的金碧辉煌。而雕填工艺不仅仅只用画笔作为装饰工具,更是加入了不同功能的刻刀,既显现画工又要求雕刻能力。它是先在涂有色漆的器物上描绘出所需图案后,运用刻刀或刺或雕出浅细的低凹纹路,在低凹处填上彩漆或者戗之以金粉,前者称为彩漆雕填,后者称之为戗金。这种工艺产品颇具线条流畅、色彩富丽的风韵。雕填工艺在建国前虽对漆色有所选择,但器物完成之后表面不光滑,刻划处刀痕清晰可见。在金漆镶嵌行业合作化以后,通过技术的改进,利用一些现代的打磨、抛光机器,在装饰好的器物表面进行再加工,成品表面光洁亮丽,手感上佳。雕填类的产品在装饰上一般采用锦地纹和主题图案相结合的方式,装饰满密,给人以浓烈厚重之感。
除以上两种工艺技法外,还包括用料珍贵、做工复杂的镶嵌工艺技法。镶嵌类工艺包括花镶嵌、矫嵌、平镶嵌以及建国之后才恢复的包镶四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方面原材料的不断丰富,在民国时期萎靡不振的镶嵌类产品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原材料的充分利用使镶嵌类产品产量剧增,种类异彩纷呈。
花镶嵌是技术难度较为简单的一种,是指在漆器物上根据不同的图稿内容,或山水,或花鸟,利用不同的材料,如牙骨、彩石、螺钿等打磨出浮雕轮廓,然后镶嵌在漆胎上,再和堆胶、描金工艺相结合的多工艺制作技法。民国时期能用来镶嵌的牙骨和彩石材料一般都是制作其他工艺留下来的下角料,石头镶嵌也只用色彩单一的西山黄石,建国以后颜色鲜艳的寿山石、青田石、东北和山东的绿冻石等珍贵石头都用作镶嵌的主要材料。矫嵌工艺是制作较为复杂的技艺,通常只能做家具屏风类的产品,实用器具上一般不采用这类工艺。它也是利用牙骨、玉石、螺钿、珊瑚等珍贵材料,根据图案的需要,以不同的天然色泽巧妙搭配在一起,经过精工嵌合之后再进一步雕刻加工,形成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的高浮雕效果的镶嵌工艺技法。这类技法在清代康乾盛世之时多有制作,现在故宫仍有一部分这类工艺制作的精小挂屏实物。在民国时期,由于受到原材料和制作工具的限制,大部分成品只有浅浮雕的效果,工艺的精湛程度远远不及解放后的高浮雕艺术效果。平镶嵌即是众所熟知的平磨螺钿镶嵌工艺,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把螺钿镶嵌于器物表面上,刻线之后再髹漆、打磨、推光。自民国以来,用以镶嵌的螺钿质量都不是很高,螺钿表面的光泽和色泽也远远不及清中前期螺钿镶嵌的器物。解放后,螺钿镶嵌工艺发展的更加完善,逐渐分为三种,一是把螺钿用工具铲成浮雕效果镶嵌于漆地上;二是平磨螺钿,它属于硬螺钿,螺钿有一定厚度直接镶嵌,之后再将器物表面磨平抛光;三是软螺钿镶嵌,扬州称该工艺为点螺,是指把螺钿用火烧或者用油炸之后再放入凉水中,通过这样处理后的螺钿能分成如纸一般的薄度,再根据装饰的图案将很薄的螺钿贴在器物上以作装饰。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