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时光飞逝,今年76岁的埃斯卡纳齐先生也已进入耄耋之年。近年来,他的很多朋友建议他写本回忆录,记录多年来作为世界艺术品收藏家的传奇人物的辉煌人生。来看看他收藏的器物:
	
原标题:古董收藏大咖埃斯卡纳齐的收藏故事之器物篇
	
  令人着迷的成化官窑
	
 
	
	
  元青花之美
	
 
	
	
  釉里红梅瓶的故事
	
 
	
	
  1988年,我联手也有意此梅瓶的蓝理捷,终以高出当年戴润斋向李雪曼开价的两倍买下了它。我当即联系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但那时李雪曼已经退休了。新馆长艾文·特纳博士觉得对于一件瓷器而言,这个价格贵了些,恐怕李雪曼也会同意他的看法。于是我们把它卖给香港一位很有名望的收藏家,他当时欣喜若狂得几欲落泪,连连感谢我们让他拥有了这样一件珍宝。谁料,我们将它亲手送到香港藏家那里,两周后他却突然变卦, 取消了交易!这件梅瓶确实与众不同,又从未公开发表,所以让藏家们有些疑虑,当然包括那位香港藏家。曾为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中国瓷器收藏编写过三卷图录,专门研究中国瓷器的著名学者康蕊君经过鉴定,认为这件梅瓶为真品,朱汤生和玛格丽特·麦德里也赞同这个观点。1980年,麦德里见到这件梅瓶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1989年的《东方艺术》杂志发表了关于这件梅瓶的文章,将它形容为“一件设计独特的杰作,让制瓷者和鉴赏家赞叹不已的中国陶瓷艺术的非凡代表作”。此外,梅瓶于1989年5月被送往牛津鉴证所的实验室进行热释光鉴定,无论是釉面的电子探针分析,或是瓷胎的原子吸收分析,都得出了正面结果。最后3位著名的中国学者,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教授、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以及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鉴定权威耿宝昌也一致认为它是真品。
	
  艾惕思爵士(1914—1983)曾写过一篇关于釉里红瓷器的文章,收录于1957—1959年版的《东方陶瓷协会会刊》。艾惕思爵士是位外交官兼学者,同时还是鉴赏家。他收藏的精美中国瓷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为博物馆的中国馆藏增色不少。他文章中有一段简短却引人注意的脚注,说他曾在故宫博物院的仓库中见过一件瓷瓶,与我们的梅瓶有很多相似特征。1993年10月中旬我和夫人劳拉在北京时,决定去看看我们釉里红梅瓶的中国伙伴。我们中国外交部的朋友任小平拿着釉里红梅瓶的照片去了博物院办公室,询问馆长是否真有一件与我们的梅瓶是“一对”。我们补充说故宫的那件也许沉睡于仓库,因为在博物馆的出版物或展览中全然不见它的踪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友好并耐心地陪着我们找了3天,终于在第3天下午我们准备离开时,来了一位管理员。他刚从远处的仓库赶来,手中紧抱着多年前艾惕思爵士描述的那件梅瓶。这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睡美人”——硕大的器型,特别的轮廓,细密的瓷胎,与我们的梅瓶简直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铜红釉的发色不同。当然,如果它们连颜色都一样,可就是世所罕见了。众所周知,铜红釉烧制时不甚稳定,温度上细微的不同就会造成釉色的差别。故宫的梅瓶随后被耿宝昌先生发表在他明清瓷器的相关著作中。最近,两本关于景德镇珠山明永乐御窑遗址出土瓷片的书中,也收录了一件器型较小,却有着相同海水龙纹的釉里红梅瓶。我们的梅瓶,则令人骄傲地入藏世界顶尖中国瓷器收藏之一的玫茵堂。
	
  被人遗忘的碧玉水牛
	
 
	
	
  拍卖前,玉牛在伦敦展览了几天,拍卖行还在网上大做宣传,希望在世界范围寻找潜在的买家。预展时菲利浦说道:“这是件对欧洲和中国买家兼具吸引力的物品,成色上佳且雕工精湛,任何同类玉雕都会相形见绌。”索尔兹伯里的拍卖现场的所有买家只能站着,太多竞投者都申请电话竞投,以至他们连线路都不够用。玉雕预估为50万英镑,起拍于15万英镑。拍卖场中的丹尼尔在与其他买家多轮较量后,终于以340万英镑将其买下。事后有消息透露,当时和丹尼尔竞争玉牛的,是一位受大陆客户委托竞投的香港古董商。第二天,这场拍卖会就上了新闻头条,不仅因为远远领先的价格纪录创造于一家伦敦之外的英国地方拍卖行,同时也因为西方买家终于在中国艺术品的拍场上压倒了来自中国的竞投人。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