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收藏 > 正文

傅公钺:收藏“海外回流”的注意事项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3-11-08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穆槿
标签:

  第二种是中国作为泱泱大国赏赐出去的。比如清康熙年间,由于战争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尼布楚条约》是比较公平的。为了庆祝条约签订,清政府赠送了一幅明代生产的壁毯给彼得大帝。中国在这方面一向是大方的,以赏赐的姿态,赠送出去很多东西,该壁毯就是其中的一件。之后,彼得大帝将其送给了意大利的一位侯爵,几百年之后这位侯爵的后代定居在法国,并成为法国的文化部长,他的亲戚获得了这幅壁毯,并最终将它买给了中国人。至此该壁毯完成了“出去”到“回来”的过程。 

  第三种是由于战争被掠夺走的。在这里我国政府的态度是,对于被战争掠夺走的东西,不能用钱去“赎”。尽管我们想保留祖先的文化,但是不能采取这种方法。比如著名的圆明园铜兽首。其实在欧洲没人重点关注它,因为事实上铜兽首是西洋的技术,而且归根到底就是个“水龙头”而已,只不过安置在圆明园了。1985年,一位美国古董商在加利福尼亚州一处私人住宅内无意中发现了圆明园马首铜像,和它在一起的还有牛首和虎首铜像。这位古董商以每尊1500美元的低价买下了这三件铜首。从1987年到1989年,这三件圆明园铜兽首以及猴首铜像相继出现在纽约和伦敦的拍卖会上,当时最高成交价是马首,仅为25万美元。但是国人的“国耻”情怀,助长了商人谋利的需求,2007年苏富比以6910万元港币拍出了马首铜像。 

  第四种是不法的商人走私出去的。清末民国时期,清政府败落,许多王公贵族不得不靠变卖祖上财产过活,不法商人利用这一点,将大量珍宝贩卖到国外,再加上当时的海关由英国人把控,对这类事件不加关注,这段几十年的时间里,许多真品流失海外。虽然当时也有假货混淆其中,但是大部分都是真品。而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也曾出现过另一波走私高峰,但是主要以仿品为主。那时候通过水路走私的文物数量惊人。为躲避水上警察的盘查,走私者把文物装袋用绳系在船尾,在水里拖着走。若是没遇到警察便万事大吉,拖着文物一直进公海跟文物贩子交易。若远远地看见警察过来,便砍断绳子,文物沉入大海,船上再无半点痕迹。 

  不管什么样的“流出”方式,都是为了确保藏品是不是真正的“海外回流”。现在海外回流的东西很多,这本身是个好事。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有些人注意到了这个趋势,因此想方设法以此来牟利,他们制造假文物,流往海外“镀金”,再从海外卖到国内。很多藏友鉴别不出回流文物的真假,花了很多冤枉钱。所以要多补充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弄懂哪些特点能代表哪些时代,哪些藏品是与哪些历史事件关联的。 

  需要注意海外回流藏品的合法性 

  不但要注意“流出”的合法性,也要注意“流入”的合法性。我国海关对这方面的检查与把关是非常严格的。一旦投资了通过非法手段流出、流入的藏品,往往除了金钱上的损失之外,还会给购买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