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效应:年轻艺术家市场“买气”聚集
摘要:
年轻艺术家市场“买气”逐渐聚集,这被业内认为是一种“口红效应”——经济运行方式趋向保守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不过分消耗市场
为冷广敏举办第一次个展前,夏季风请了朱朱、向京等知名策展人、评论家为他写文章或做访谈,既对作品作完整阐述、介绍风格特点,也研究其创作的学术价值。
策展人、评论家往往从宏观看问题,有时艺术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很有意义,但对社会、对艺术史也许毫无价值。
“现在的市场,卖作品不是难事,难的是学术怎么走。”蔡磊说,一个展览必须有学术价值,策展人会帮助年轻艺术家突破认知上的狭隘和片面。
蔡磊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与林大艺术中心的合作开始于2013年。当时王一妃带他去参加“ART TAIPEI”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同去的六七位年轻艺术家中,蔡磊表现抢眼。
“我们不只关注销量,更要看卖给谁。”王一妃回忆说,“当时收藏蔡磊作品的有位台湾著名设计师,在此之前我们根本接触不到。”
据她介绍,每年出版画册、一定次数的宣传和一定规格的展览都在合约流程内,但更重要的是把艺术家推广到更高平台,像美术馆或双年展,“这没有一定之规,回报渺茫,最终也可能失败”。
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推广规划不同。像装置艺术家金石,由于装置艺术在国内收藏群体尚未养成,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对他的推广更侧重于国外,如悉尼双年展、哈瓦那双年展等,这使金石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认可度。
美国亚洲艺术基金还提供了一笔资助费用,供金石在纽约、台湾等某一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用以丰富阅历和创作灵感。
宣传包装则必须结合年轻艺术家的实力,不能过度消耗市场。大肆宣传会将市场扩展到顶峰,但不断消化作品实际是耗损年轻艺术家的未来。
在王一妃看来,画商与画廊的最大区别是,画商只要赚取中间利润,画廊作为推广人要把利润重新投入到艺术家身上。
“纯商业化的操作是在有关注热度时把作品卖掉,但价格往往极大超出艺术价值。”她说,“画商不断抛出作品赚钱,艺术家却必须把自己拔高太多,才能使作品达到更高价格,否则就要走下坡路。”
2015年9月,画商吴立平起诉画家范扬引发人们对艺术品市场“契约精神”的呼吁。据吴立平称,他8年内耗资千万元将范扬作品从每平方尺6000元炒到15万元,但范扬一直拖欠2000平方尺左右的画未给,导致他负债累累。
但这种“契约精神”在年轻艺术家与画廊的合作中并没有那么重要,彼此信任更为他们所看重。林大艺术中心与年轻艺术家间多是口头协议,没有固定合约。
“如果画廊越来越糟糕,艺术家会选择更好的平台来施展才华,反之亦然。某种程度上讲,所谓合同就是一纸空文。”夏季风说。
主动权在画廊手中
由于刚进入市场的年轻艺术家价格系统空白,作品定价没有标准。像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一般参考同年龄段已出名的艺术家,采用系数估价体系,即(长+宽)厘米×系数。每个艺术家的系数按市场接受度、参展、收藏群体的情况等各有不同,水平高的系数也高。
“这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定价方式。”夏季风说:“它的好处是公平,大幅作品不一定价高,小幅作品也不一定便宜。”
艺术家价格系统要稳健,所以年轻艺术家的系数通常定得较低,一般在100~300之间,即每平方米约两三万元,平均每两三年递增10%~15%。这既能保证先购买藏家的利益,也不会让后续藏家难以接受。
控制系数增幅是画廊的普遍做法,这对画廊来说是一种策略:尽管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便宜,但主动权在画廊手中。
夏季风解释说:“画廊希望把艺术品送到好的藏家手中,而不是一转手马上抛掉获利。”
而王一妃也直言:“藏家必须有一定知名度。”
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即使在二级拍卖市场上价格高涨,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仍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同一价位,以培养藏家对画廊的忠诚度。
而扎实的藏家群体对艺术家长远发展是有力的支撑,其作品在二级市场上流拍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比如冷广敏的作品被徐累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家收藏,蔡磊的藏家群体中有日本拍卖行的负责人、台湾著名设计师等。
从类型上讲,根据国内市场接受度,定价较高的是雕塑,然后依次是架上(如油画)、装置、影像、摄影等。
“雕塑有材料费,成本较大,但市场也大,是多数人能接受的艺术形式。”王一妃说,年轻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一般控制在10万元以内,特别大件的另当别论。
2015年5月,蔡磊个展“模棱”在林大艺术中心举办,全部14件作品在预展时被抢购一空,这是他近几年创作积累的一次爆发。
尽管刚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但蔡磊的作品在以前做巡展时,小件作品七八万元,最大的能卖到40万元,已不是刚毕业的艺术家作品的价位。
当上一代艺术家市场已稳定,很多大型选秀类展览都将目光“撒网”式投向80后、90后年轻艺术家,这是一个更有潜力和更高回报率的群体,因高校扩招而人数众多,且作品便宜、无需高级的展示空间。
这与2008年全球经济下行之前艺术市场的火爆不同。那时不管什么作品都有人买,价格高但流通性弱,不少艺术品现在打半价甚至一两折都卖不掉。
如今面对这个空前的机遇期,年轻艺术家只要坚持创作,总会有展览机会。但残酷的另一面是,对于大多数年轻艺术家来说,许多展览的结果只是去亮个相。
“展览把100个人摆在一起,从市场数据看哪个受欢迎,再重点合作。”冷广敏说,“从这个角度讲,市场与以往并无本质区别。”
(责任编辑:魏婕)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