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教育 > 正文

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向未来”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11-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摘要: 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语汇,而是鲜活无比、迫在眉睫。那么,什么是我国艺术发展的“可见的未来”呢?

原标题:青年艺术家要勇敢往前看


由国家艺术基金组织的“中国艺术新视界——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巡回展日前走进四川美术学院。展览以“中国艺术新视界”为主题,对国家艺术基金历年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中遴选出的滚动资助作品进行展示。这也是该展览在国内进行的第13次巡展。巡回展显示了成立近4年的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找到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资助模式—— “双轮资助模式” ,即一边不断寻觅资助代表国家形象的优质艺术,一边通过对资助作品的再利用持续不断地致力于民众艺术素养的提升。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旨在挖掘培养一批在中国画、油画、版画、摄影、书法、雕塑、陶艺、传统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优秀青年,通过对他们艺术创作的资助,为国家培育未来艺术生产力。但密切关注巡展所展出的作品,不难发现该项目还有完善的空间。在亟需完善的空间里,资助机制、评价模式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从项目的实际运营来说,资助机制与评价模式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青年项目的资助大都要进行论证、申报、遴选、验收等过程,而每一个过程都贯穿着一定的评价标准。因而,以什么样的立意、观念、标准参与资助的全过程就显得十分重要。大多数参展青年艺术家为了获得项目立项,将自己的表现视角与对象锁定在历史、文化等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上。实际运行下来,以宏大历史、文化为权重的评价模式不利于青年人才项目的实施。


艺术参与主流价值观的塑造无可置疑,应为当下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但是作为艺术表达的重要目的,主流价值观塑造的实现方式不应是唯一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悟,青年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体验参与主流价值的塑造,而不是不断重复“师父辈”的方式。从这点看,此次作品展在“青年”特性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既要培养参与主流价值建设、实现艺术担当的年轻艺术家,又要找到符合青年艺术家自身成长的面向未来的资助机制,通过他们的方式对重要历史记忆进行视觉展现,从而回应当下艺术建设的重大关切,达到向观众传递正能量之目的。


相反,青年艺术家如果摒弃了自己鲜活的体验方式,像“师父辈”一样“老到”地参与到主流价值的叙事中,会带来两个致命误区。如果青年缺乏对历史、文化、社会的厚重体验,将使他们的作品缺乏艺术的温度、历史的厚度、社会的深度,“虚假”取代了真诚,无法满足观众的接受情感,造成艺术创作千篇一律,反而可能伤害主流艺术的建设,此为其一。


其次,青年艺术家如果模仿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在艺术语言的探索和实践方面缺乏创新,将失去表达未来社会的鲜活的语言能力,不利于青年艺术家参与国家未来艺术的发展与建设。众所周知,过去由于对青年艺术家不够重视,许多青年艺术家转向了西方前卫艺术风格的创作,这导致在国家艺术发展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失去了一批坚守自我文化价值的艺术家。但今天的问题是,有了培养青年艺术家的平台,我们应回到青年艺术家自我的成才规律上、回到艺术的本性上来,这样才会造就一批勇担重任、具有国家级水准的艺术人才。


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语汇,而是鲜活无比、迫在眉睫。那么,什么是我国艺术发展的“可见的未来”呢?艺术致力于传统文化大国的现代文化身份塑造以及引领民众投身迷人的文化生活,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回答。所以,青年艺术家应该勇敢地往前看,勇敢地推动艺术的创新,而不是去刻意迎合、模仿与实践老师辈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在资助机制上应往青年靠近一点、往未来靠近一点,在恒守价值底线的前提下,给青年艺术家“松松绑” ,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语言、方式,真诚大胆地去创新和探索。这样,青年艺术家才不会再流露出项目完成的焦虑,不会再徘徊于历史的认识盲区与自我情感的错位之中,相反,他们会释放出巨大的艺术创造力,以他们的锐气和创新精神,勇于承担与实践未来能展现中国令人尊敬的艺术思想、艺术形式,进而在跨文化语境下展现让人敬仰的文化生活景观。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