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严珺的绘画中,留存了当前这个时代的视觉景观,包括艺术景观中的综合而隐蔽的印迹;对于她个人而言,她的作品,则表现为她回应现实生活和艺术状况的自我态度与理念。
《等》
《山色迷离还是山》
我非常认同严珺对于绘画的重新开始。
这或许也是基于严珺重新看到了绘画行为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原本绘画对于一个传统概念上的“造型者”来说,是一件理由很简单的事情,但时至今日,关于艺术知识的叠加,以及艺术与各种社会观念所发生的关联,又使得绘画的意义复杂了许多。从这个角度上看,严珺目前所做的,似乎也是一种对于绘画“艺术性”的“减法”。
表面上,严珺的许多风景式作品类似于写生,但实际上,那些作品所能呈现的,却是一种既在绘画之内又在绘画之外的感觉,既是一种视觉的感念,也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情绪波动。因此她所画的,并不全然是风景,而是对于风景的某种内心体会。那些外在的物象,只不过是一种激发画兴的由头,而并不意味着透视客观世界的形式欲望。
正因如此,严珺的画中有着中国书法或水墨画一般的笔触,并让这些笔触带动着整个画面过程之中自由乐趣的完成。
对绘画的精神投入,本质上源于一个个体内心的人文需要,不妨也可以说,它属于一个个体身陷于社会生活经验触动之中的自我发问与自我解答。因此,一个画家对于自己的绘画创作方式中所包含的一切因素的选择,均是对于自我表达形式与内容的整体设计。
这样一种绘画的结果,往往实现为一种经验基础之上的理性:它既不源于历史之中,也不在于视觉所见,而是来自自己内心叩问的回响,以及由于更加多样化情绪经历的认识、挖掘而转化。
由此我也认为,严珺的绘画中,留存了当前这个时代的视觉景观,包括艺术景观中的综合而隐蔽的印迹;对于她个人而言,她的作品,则表现为她回应现实生活和艺术状况的自我态度与理念。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