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践的力量—第六届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12月7日下午在金陵美术馆正式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版画精英齐聚南京,进行了热烈而持久的学术研讨。
徐冰版画
现场所展的作品,涵括78位艺术家的150余件作品,涉及木刻、水印、铜版、丝网、数码等各版画门类,以及来自西安、广州、上海、南京等地活跃的青年版画家所创作的影像、装置艺术,更不乏吴冠中、徐冰等大家的版画重磅力作。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版画展
开幕式上,策展人、著名版画家刘春杰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本次展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版画展,不是单纯挂在墙上的版画的纸质呈现,而是立体地呈现。展览的一大部分是纯粹意义上的文献资料,展示了展览组委会历时近一年收集、整理的参展艺术家的捐赠资料,涉及作品手稿、创作心得、与版画相关的历史性出版物、印刷品甚至版画家使用过的油滚、木托等,“观看展出的袁庆禄先生自七十年代以来的创作手稿、发表作品,尤其是铅印的横跨四十余年的各类入选(获奖)证书、展览目录等文献资料,就等同于回望了一次中国美术展览的发展历程。”展览同时也梳理了文献展五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包括历届文献展的宣传物料、策展人与艺术家的通信原件、资料光盘……,“这些丰富的文献,时间愈久,其价值的光芒就会愈加闪耀。”
学术主持杨锋先生则表示:“本届"文献展"所呈现的是版画家的创作过程、个案分析、社会活动、回忆文章及艺术观点,这样的文献展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版画展。它的主题是记录事件,从关注人的活动到确定版画的实践品质,"文献展"成为各种版画观点的集合体,不是拉开版画家的距离,而是储存艺术实践的档案。无论档案也好,文献也好,都是艺术活动的滞后行为,而回到版画发生现场的"文献展",却是一个当下艺术活动。当代是当代人的记录,用非正式的、另类的文献所记录的历史,是一种"特定"、"特殊"的历史,更是一种"解困"的重要手段。” 这也使本次展览成为中国版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献展览。
吴冠中徐冰等名家名作引人注目
观众更感兴趣的,显然还是名家名作,昨日不少观众询问:“吴冠中版画在哪里?”同样有分量的是徐冰、苏新平、王华祥等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由混乱偏旁组成、无人读懂的《天书》让徐冰这个名字响彻中外艺术界。这次他同样带来了一部“天书”。英文与中文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字结合在一起,“我是要让你们对过去的知识和概念有一个新的态度和认识,”徐冰曾这样表示。
不过,相对于国画、油画,版画一直相对比较边缘,艺术市场表现十分温吞。那么版画文献展对此有无触动?刘春杰表示,作用十分明显,“实际上每一届文献展都有画家的作品被买走,当然不是在展览上买的,而是事后。第一第二届是被一个收藏家打包收藏,那次上海有藏家买了八万块钱的画,现在大概是二十万左右。”还有纽约、香港、台湾等地的艺术机构都来买展览画册进行研究,确定收藏方向。“版画何以救赎?版画文献展是开不出一剂猛药并药到病除的。但是,版画的重新昂扬必须依靠一批精英,比如徐冰、苏新平、王华祥、张敏杰等极具鲜明个性、独立思想、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也只有具备高素质的精英艺术家才能把版画带出沼泽地。”他说。
有装置有影像还有挂在天花板上的
本次展览,也颠覆了人们一贯的对画展的印象:布展打破了传统单一的陈列方式,有悬挂纸上的作品,有一件系列画作竟然挂在了天花板上;还有装置,有影像,也有版画制作的现场演示等环节的设计,“用古老的木刻技艺创作手法,结合现代的传媒手段,来告诉大家:版画还可以这样玩!”刘春杰说。据悉本次展览还记录了布展、展场、观众互动等的现场情景,这也将成为“文献”的一部分。
在现场,大家还惊讶地看到了我国最早的版画机器。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版画家郝伯义先生赴日本参加版画交流活动,发现日本版画家使用的机器正是我国最早的版画机器,便拍下图片,回国后他委托一家工厂反复研究,最后仿制了这台机器。这家工厂制造了一批大、中、小机器,销售给全国各大美院及版画家。据悉,展览期间,金陵美术馆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该馆有意携手本报,每周选出两位幸运观众,除了可以亲身体验拓印的乐趣,还有机会收藏版画家现场创作的小版画,具体安排请关注金陵美术馆官网、微信、微博及本报等宣传平台。
如此立体而丰富的当代版画文献展示,在国内尚属首次。该展览将持续到2014年1月4日,并计划于明年进行全国巡展。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