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陈晓林:“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杨力舟印象素描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23-06-30 来源:央视网

摘要: 1984年的全国第六届美展上,巨幅国画作品《太行铁璧》引来各界一片关注。作品以强劲豪迈、刀劈斧凿般的笔触,刻画了抗战烽火中太行山那不屈的民族之魂和军民英堆群像,给人以血与火、正义与力量的震撼。

标签:

       1984 年的全国第六届美展上,巨幅国画作品《太行铁璧》 引来各界一片关注。作品以强劲豪迈、刀劈斧凿般的笔触,刻画了抗战烽火中太行山那不屈的民族之魂和军民英堆群像,给人以血与火、正义与力量的震撼。这福作品无可争议地获得了此次大展的金奖。

       12 年后,江泽民主席在视察美术馆时特意在《太行铁壁》前接见了谈作品的作者之一、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杨力舟,并与之合影留念。

       从黄土地、黄河水中寻找创作源

       1942年出生在山西临猗县一个世代农民家里的杨力舟,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领受了比常人更多的苦难。不到一岁母亲就因病去世,父亲一个人拼命劳作怎么也填不满接起来一尺多长的6张嘴巴。迫于生计,在一个昏黑的夜晚,6岁的力舟坐着羊皮筏子,渡过水流湍急的黄河,来到兰州过继给姑父当养子。也许是生于斯长干斯的缘故,芬香的黄土地和咆哮的黄河水,给了他太多的神往和禆益。力舟自7岁起就迷上了画画,只可惜他因家徒四壁只能枯枝作笔沙滩当纸,仿佛被一束强光照亮了一颗幼小的心灵——力舟立志要当一名画家。

       在古城西安南郊,有一座前身是贺龙元帅创办的西北军政大学术学院的西安美院,她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特别钟情立志祖国美术事业的莘莘学子。慕名前来报考的杨力舟,以优异成绩被美院附中录取。从此,仿佛给他的理想插上了翅膀。在美院附中,力舟以百倍的投入,勤奋攻读,苦钻画艺,同时,他结识了后来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王迎春。在那个振奋而又单纯的年代,他们俩第一次合作年画四扇屏《春潮》,这四幅画是他们在陕西农村劳动时亲眼目睹农村妇女从锅台走向田野那种自豪自主的精神风貌而提炼概括的组画。很快被《陕西画报》发表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质朴的情感,显示了这对“雏燕”不凡的艺术天赋。

       1961年,杨力舟和王迎春双双考入西安美院,分别学习油画和国画。两个人相互携勉,共同探求,绘画技艺与日俱增,两颗纯洁的心也宛如朦胧夜空的两颗小星星,悄悄地向一起移动。经过多次的农村写生,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创作题材。傍晚,打麦场上一片寂静,两个人仰卧在高高的麦秸垛上,在沁人心肺的泥土芳香中任思绪流淌……

       1966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他们幸福地结合了,并双双分到了首都北京。王迎春到北京幻灯厂上了班,而杨力舟却因家庭出身问题被一家保密厂拒收。没工作就落不了户口,没户口就无法证明自己是谁。青春的热血不会冷却。面对挫折他们只好另作抉择,在一个寒冷的清晨,他们背起简陋的行囊向太原奔去。他们坚信地球是圆的,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被地平线引向无限!太原印刷厂伸开双臂欢迎他们的到来,他们以拼命的努力回报。厂里厂外布满了他们绘制的毛主席油画像和大幅宣传画,受到了工人师傅们的称赞,“太印”也因此赢得了许多光彩。

       是谷种总会抽穗。197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要举办美展,于是山西省文化局抽调杨力舟和王迎春到省城专事创作。由于对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有着深厚的准备,他们和太原老画家苏光一起,绘制出了大幅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毛主席和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此画送到北京参加评选,由于真实生动的历史场面和活灵活现的主席形象以及十多位不同姓名的人物刻划而博得广泛好评,至今还给人们留有美好的记忆。此后,他们的艺术创作进入了蓬勃期,以后又以新作连续三年参加全国美展,成为全国引人注目的画坛新秀。在“文革”阴霆初散的第二年,中央美术学院恢复向全国招收研究生,在上千名考生只录取50 名的情况下,杨力舟王迎春这对35 岁的夫妇如愿金榜题名。在中央美院,夫妇俩拼命学习,如同海绵贪婪地吸吮着水分。他们驾驭的艺术之舟高高扬起风帆,驶向辽阔的海域。

       1979年夏,毕业创作开始了,杨力舟的心又飞到了黄土高原,他专程来到壶口和禹门口。远远的沙滩上,一队纤夫逆着烈阳,弯腰曲背,双手触地,迈着沉重而坚毅的步履,向水天接壤处逼近。在黄河峡谷深处,仿佛大山裂开了一条狭缝,壁刃峭立,纤夫们无路可走,于是一起上船,老硝公拿起长长的铁钩扣住峭壁上的铁环,一步一声吼地向前搏击。突然风高浪急,船时而被抛向空中,时而被摔落浪底,纤夫们磁石般站在甲板上,绷紧的肌肉圆鼓鼓地凸出来,闪着油光的红褐色皮肤淌着晶莹的水珠,身体与步伐的重心依浪势飞快移动,奋力划桨,并爆发出气壮山河与浪涛共鸣的吼声。一幅反映中华民族的苦难、斗争和希望的构图,在他胸中形成。三幅《黄河在咆哮》的组画诞生了。刚猛回旋的力度,酣畅淋漓的泼墨,使画面极具扩张力,广阔的画面语言,不仅使人的精神为之震撼,也强烈表现了画家的浓浓爱国之情和刚毅不阿的品格。组画完成后,立即受到全院师生的交口称道,并获中央美院“ 叶浅予奖学金”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组画在香港、日本、莫斯科、印度等国家展出,当时被海外评论家称为,这是40 年来中国大陆反映现实生活最为壮观的一幅力作。

       背负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重托

       1989年2月,中国美术馆出了件稀罕事儿。当时,多种社会思潮沸沸扬扬,一些人打着所谓“繁荣现代艺术”的旗号,在美术馆这个中国最高的丹青圣殿,搞什么“现代艺术大展”。其中一个是在展厅里放置一个公用电话亭模型,画家举起左轮手枪,向电话亭“ 叭叭”两枪,即作品完成。一时间引起人群噪动,并惊动警方,险些出大乱子。在此情况下,文化部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委派时任艺术局美术处处长的杨力舟担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主持全面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一副重担落在杨力舟肩上。

       中国美术馆是由毛主席亲自题名,周总理亲自筹划,于1962年建成的。该馆以巍峨壮观的传统建筑形式与故宫、景山等古建筑群遥相呼应。此后30年来,美术馆从没有大的修复。特别是经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影响,造成了主楼严重受损,地基下陷,横梁断裂,墙面倾斜。当时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必须施以抗震加固。但由于国家难以拨出经费,加固维修工程久拖不能上马。历时13年后,这个重任落在了年轻的常务副馆长杨力舟肩上。

       作为这项工程的总负责人,连垒鸡窝、糊土炕都没有经历过的杨力舟,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和执著奋斗的精神,啃建筑手册,了解市场行情。从论证到招标,从技术管理到项目分工。从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到动员全馆员工大规模搬迁。工程终于1989年的最后一天动工,1991年9月竣工,重新开馆。

       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杨力舟几乎没过过节假日。生来从没有因个人事情与任何人红过脸的他,却为了质量和材料等问题与有些部门吵得一塌糊涂。为了疏通关系,他利用自己作为画家的优势,日夜赶出数十幅作品无偿送人。在后期资金仍然不足的情况下,他利用各种机会和关系吸纳国内外名人的赞助款近 600 万元。

       中国美术馆维修工程,被一些书画大师们称为“完成了一项历史性工程”,该工程还被北京市有关部门评为“建筑奖”。在维修工程完成后,杨力舟又马不停蹄带领大家修建新画库,该库也将在今年 10 月竣工。

       如果说当馆长与作一个画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仅要在艺术上具有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和鉴赏力,以及广博的学术修养,而且还得特别注重理论,讲政治,头脑要特别清醒,心里有定盘星、主心骨,任何时候都不能在原则问题上败阵失手。杨力舟如是说。

       1989年杨力舟上任之初,在第一次美术馆党委会上就响亮地提出“主旋律艺术”的思想,要树立中国美术馆严肃艺术殿堂的形象。在美术馆,推出了表现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作品陈列于一楼主厅,强化和体现国家美术博物馆的性质。在杨力舟带领全馆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每年馆藏陈列厅从1989年的1个提高到现在的9个,举办各类画种各种风格流派的画展由1989年的80多个增长到至今连续5年的200多个。充分发挥美术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1993年中国美术馆30周年馆庆之际,江泽民、李鹏、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美术馆的建设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并作亲笔题词,李瑞环等领导同志还亲临视察。

       近两年来,江泽民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美术馆视察、参观重要画展,李鹏总理为美术馆画展批拨专款,乔石委员长曾16次来到美术馆视察和参观指导,并和许多画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李瑞环主席也多次来馆指导工作,帮助解决美术馆建设中的具体困难,作为美术馆的领班人,杨力舟倍感亲切和深受鼓舞。

       在突出宣传主旋律的同时,杨力舟带领全馆干部职工努力奋斗,开展陈列与接展并举,坚持有偿服务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自筹经费,维持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稳步改善职工的生活福利,还保证了十几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书画名家的医疗福利。可以说给政府节省了近300万元的经费开支。全馆正气蔚然,安定祥和。

       作为画家的馆长,八年来,杨力舟整年整月为他人“作嫁衣”,但在国画、雕塑和书法都具有雄厚专业水平,而且新作不断问世,许多同行都说他应该给自己办个画展了,但杨力舟总想,自己在其位就应该为画家们服务。因此直至今天,他和妻子王迎春也未曾举办过一次画展。

       处心积虑为祖国积累宝贵的文化财富

       作为国家美术博物馆,其显著标志在于馆藏作品的质量必须属于国家级的,数量是殷实的,内容范围应以中国民族艺术精品为主,并兼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艺术珍品。而没有足够的经费作后盾,要实现这一目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况且,我国国情使然,又不能坐等国家拿出更多的钱来。一种历史的民族的责任感,一直像火一样烧在杨力舟的心头。

       1989年10月,受泰国慈善家谢慧如先生邀请,杨力舟赴该国进行文化交流。在此期间,除了完成外事任务外,作为艺术家,杨力舟当然更希望抽出时间去欣赏和学习泰国独特的佛教文化和艺术宝窟,但为了中国美术馆的建设,力求争得外国友人的资助,杨力舟把几乎整个自己可以利用的时间用来挥毫作画,用自己的作品交朋友。他的诚恳和责任感深深得到了谢慧如先生的理解,决定为中国美术馆无偿赞助300万人民币。像这样由于杨力舟的精诚所至,八年来,美术馆共接收外国朋友的无偿赞助达60万元以上。按有关部门的规定,可以有5%的个人所得,但是杨力舟却全部汇入了中国美术馆的账号,用于馆内精品收藏和基本建设,一分钱未曾留给自己。因为杨力舟心里像清泉一样清澄: 藏品是美术博物馆之本,有了藏品才有了发展事业的资源,才有弘扬和振兴民族文化的发言权。由于他把收藏艺术精品视为美术馆的命脉,“一片冰心在玉壶”,心诚苍天可鉴,先后有几十位书画大师如崔范、曾景永、何海霞等向美术馆捐赠了大批自己的力作,画家杨之光甚至把自己毕生的全部作品都作了捐赠,这在海外是不可想象的。这些感人至深的善举,不但体现了艺术家热忱爱国的高风亮节,也是对美术馆的高度信任。

       1996年11月22日,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教授夫妇,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价值2700 万美元的西方现代艺术珍品和15万德国马克现金的交接仪式暨世界艺术珍品大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出席了开幕式,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画展,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从此,在中国唯一的国家美术馆中,第一次而且大批量地拥有了西方绘画的极品。而熟知内情的人,无不为杨力舟为争得这笔巨额文化财富作出的辛勤努力而暗自称叹。此前近两年时间里,在文化部和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全力支持下,杨力舟和路德维希教授联系斡旋,先后书信往来竟达40 余封。路德维希教授深为感动和折服,终于决定拿出自己全部藏品中占重要比例的艺术珍品,无偿捐赠给中国这个东方的文明古国。中国美术馆从此拥有了西方美术泰斗毕加索大师等1 17 幅珍品,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国际人才交流》《艺术家生涯》栏目1997年9月第54页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