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龙年说龙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24-02-17 来源:美术报 作者:杨泓

摘要: 龙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节日舞龙,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习俗,不论在祖国大陆,或是台湾省等沿海岛屿,乃至离家千万里侨居世界不同地方的炎黄子孙们,在欢度民族节日或举行庆典时,总忘不了演出那欢快火炽的龙...

标签:

    唐代 鎏金走龙 18×10.8cm 西安博物院藏

      金龙飞舞,又是新春。

      龙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节日舞龙,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习俗,不论在祖国大陆,或是台湾省等沿海岛屿,乃至离家千万里侨居世界不同地方的炎黄子孙们,在欢度民族节日或举行庆典时,总忘不了演出那欢快火炽的龙舞。彩扎长龙,在多人举舞中,随着锣鼓的节拍,翻滚进退,矫健起舞。特别是入夜后舞起的龙灯,在夜色中翻转飞腾,散播着光明和欢乐,发出奋发向上的豪情,象征着中华各族人民不畏艰险的传统民族精神。

      谈到龙舞,其起源至少在先秦或更早。沿袭至今,地无分南北,民族无分汉苗或其他民族,龙舞的道具——龙,有着共同的特征,都有制工精美的龙头,其后连接着修长的躯体,由若干节结合而成,没有腿和爪,每节下面有长杆供舞龙者执握。巨首长身而无足的造型,令人联想起史前玉龙的形貌特征。

      在内蒙古三星塔拉出土的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玉龙,其形貌正是在硕大的头颅后,连接着修长蜷勾的身躯,没有腿、爪。类似造型的玉龙,在内蒙古、辽宁等地红山文化遗址中屡有发现,有的头部更粗大,身躯勾蜷得更甚,乃至首尾接近呈玦形。类似造型的史前玉龙,在南方的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也有出土,同样是大头身躯修长蜷勾,没有腿、爪,勾反的尾端甚至与下颏相连,只是头上有角而背鳍更明显。同样身躯修长蜷勾而无足的史前龙的图像,稍后出现于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的陶盘绘纹中,但它的头稍小而口中牙齿明显,并有长舌外吐,身躯遍布鳞纹。

      到了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龙乃是巨头长体无足的造型,同墓出土的铜盘内心所饰龙纹更是精美,硕大的龙头在盘心中央,更为修长的身躯周环蟠转,无脚、爪,头生双角而身躯上鳞片密布。甲骨文中的龙字,也是采自巨首长身无足龙纹的象形。同时巨首长体无足龙纹的发展轨迹,也表明中华先民自古就有着民族文化的共性,和凝聚的向心力,也正是今日中华民族凝聚统一的精神象征。

      此外,史前艺术中也还有些被认为是“龙”的图像,如模拟扬子鳄的蚌塑图像,它出现于河南濮阳西水坡;模拟鲵鱼(娃娃鱼)的图像,它出现与甘肃马家窑文化彩图纹中,等等。它们虽有四足,但与秦汉以后的四足龙不同。如前所述,由于远古文化的汇聚融合,商殷时龙的形貌日趋丰满成熟。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分立的诸侯国的青铜器、丝织品等的装饰纹样,龙纹仍然形貌繁多,富于变化,造型亦因时代、地域不同而有差异。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龙纹也逐渐规范化。到西汉时更定型为身躯修长,鳞甲遍体,四足有爪,顶生长角的外貌。南北朝以后,龙的体态转向较为丰满,更显神俊,背脊起竖的鳍甲日趋明显,肘后或有羽翼,典型形貌是丹阳南朝大墓的拼镶砖画。直到唐宋,龙是日用的铜镜和陶瓷器皿上常见的装饰图案。在拟人化的“十二辰”图像于隋唐时流行以后,龙首人体袍服形貌的“辰”俑,成为后世小说戏曲中描绘龙王冠冕龙首人身艺术造型的祖型。

      在龙年到来的时刻,祝愿我们伟大的民族像巨龙一样昂首腾飞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