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甲骨文中的“霾”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3-08 来源:华夏收藏网

摘要: 在过去几年的中国,霾所制造的话题效应和受关注程度,已经大有赶超房价、工资等传统话题之势,堪称环保领域的“翘楚”。从自2011年以来,“PM2.5”和“霾”,一洋一土,两个名词先后为公众所熟知即可窥见一斑。


       原标题:甲骨文里就有霾字 古时的霾是怎样的


  近日,柴静的深度调查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随着各类视角的不断进入,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雾霾和环保本身,转移到京城著名情怀女中年柴姑娘的周边。事情变了味,难怪有文章疾呼:关注雾霾,忘掉柴静。


 隐藏在“黄雾”“黑气”记载后面的“霾”   古时史官记录,有时会采用其他的文字来描述这种天气现象,比如“黄雾”、“黑气”。


  隐藏在“黄雾”“黑气”记载后面的“霾”   古时史官记录,有时会采用其他的文字来描述这种天气现象,比如“黄雾”、“黑气” 


古代对“霾”的主流解释接近沙尘天气   和刻本《尔雅注疏》中的“风而雨土为霾”


  古代对“霾”的主流解释接近沙尘天气   和刻本《尔雅注疏》中的“风而雨土为霾”


  其实,早在柴静这一记响亮的提醒之前,在过去几年的中国,霾所制造的话题效应和受关注程度,已经大有赶超房价、工资等传统话题之势,堪称环保领域的“翘楚”。从自2011年以来,“PM2.5”和“霾”,一洋一土,两个名词先后为公众所熟知即可窥见一斑。

  说“霾”是本土出品,可能需要慢慢辨析一二。任何汉字,只要不是今人生造的,那么很清楚,肯定不是无源之水。“霾”字也不例外,自古有之,那么,霾在古代所指究竟是什么?我们今天所说的霾(haze)现象,古代有没有?

  “霾”字,《尔雅》给出的解释是:“风而雨土为霾”,意思是刮风下土就叫做霾。(此处“雨”是名词作动词,音玉,意为像雨一样落下)。《尔雅》的解释,针对的是《诗经·邶风》中《终风》一诗中的“终风且霾,惠然肯来”一句。《终风》是现存最早记载霾的传世文献,也是春秋战国以后人们解读霾所能见到的唯一文本来源,此后古人对霾的理解往上找都只能找到这而止。

 字体演变中的“霾”字。


  字体演变中的“霾”字。 


  继《尔雅》之后,《诗经·毛传》将霾的定义简化为:“霾,雨土也。”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郑玄的《毛诗笺》则完全照搬《尔雅》。师从郑玄的三国时人孙炎,虽将《尔雅》的解释详细为“大风扬尘,土从上下也”,但也只是具体了一点,并无新增的信息量。自此,自东晋郭璞、唐代孔颖达而下,直到清代,经学家们在这一问题上都没有任何新的说法。

  经学家们没有,诗人文人们就更难有所发明了。如《后汉书·郎顗转》引了东汉郎顗奏疏中的“太阳不光,天地混沌,时气错逆,霾雾蔽日”一句,对其中的“霾”,唐人李贤注为:“《尔雅》曰:‘风而雨土为霾。"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尔雅》基于《诗经》中的“终风且霾”一句进行的解读,成为古人对霾的主流认识。这个认识,从“风”和“雨土”的联系,霾更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扬尘天气”,更进一步可以说是沙尘暴,如北魏神龟二年(519年)九月的“秋末久旱,尘壤委深,风霾一起,红埃四塞”,又如《金史·后妃传下》所记载的“大风昏霾,黄气充塞天气”。

  然而,古人对霾的理解仅限于此吗?在纯文本的解读之外,古人有没有观测到更为接近于今天霾的天气现象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对霾的理解和观测记录是两件事。就好比古人并不能按今天自然科学来理解日食现象,但这不妨碍他们去观测和记录日食。同样,古人对霾的主流定义与今日不同,但不妨碍他们将与今日霾现象比较接近的天候记录到“霾”的范畴中去。



 《甲骨文合集》13466版甲骨卜辞摹本上的“霾”字(左上)


  《甲骨文合集》13466版甲骨卜辞摹本上的“霾”字(左上)

上一页12下一页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