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独家新闻 > 正文

国庆出行:大师笔下的旅游胜地,你pick哪一个?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10-01 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

摘要: 金秋十月,正是出游好时节!但国庆假期究竟应该去哪玩呢?远山层叠、薄雾笼罩的黄山,秀甲天下的峨眉山,奇幻险变的长江三峡,烟雨弥漫的漓江……大艺术家笔下这些风景如画的地方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张雄艺术网讯 期盼已久国庆黄金周来了!金秋十月,正是出游好时节!但国庆假期究竟应该去哪玩呢?远山层叠、薄雾笼罩的黄山,秀甲天下的峨眉山,奇幻险变的长江三峡,烟雨弥漫的漓江……艺术家笔下这些风景如画的地方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黄山:奇松、怪石  无“奇”不有


中华游圣徐霞客曾经说过:“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的独特风采,吸引着我国古今很多画家去黄山游览、写生、采风,留下了不少描绘黄山的不朽名作。刘海粟对黄山可谓情有独钟。


刘海粟《黄山卓绝》


刘海粟《黄山卓绝》


刘海粟《黄山天都峰》1982年作


刘海粟《黄山天都峰》1982年作


刘海粟《黄山天都峰》1982年作


刘海粟《莲花峰》1981年作


黄山是刘海粟(1896-1994)一生的最爱,他许多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从1918年第一次跋涉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黄岳,跨度达70年之久,几乎包括了刘海粟一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其中,他于1987创作的《黄山狮子林朝晖》可谓是韵味十足。


刘海粟《黄山狮子林朝晖》1987年作


刘海粟《黄山狮子林朝晖》1987年作


《黄山狮子林朝晖》是刘海粟1987年创作的重要作品,作品自下而上,层层推进。画的下部表现了山的近景,大面积使用了特具个性的亮蓝绿色,山峰用淡墨稍稍勾勒轮廓,然后大胆泼墨,浩茫汹涌,云雾氤氲,韵味十足,几次泼墨交叠画面层次分明,互相渗透。


整幅作品大量泼染的蓝绿色彩,更增加了作品的亮丽,成为画家风格成熟期标志性的颜色。同时着重渲染黄山奇诡变幻的色调、云烟的聚散升落和浓淡远近,参借了油画的部分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强调主观表现的创作原则。这幅作品书写的不仅仅是黄山具体而微的一处风景,而是表现一种特殊的“黄山”精神,有一种交响乐般的壮美效果。


刘海粟《黄山图》1980年作



刘海粟《黄山图》1980年作


刘海粟《黄山奇观》1980年作


刘海粟《黄山奇观》1980年作



峨眉山:高凌五岳、秀甲九州


峨眉山位于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是张大千所称“峨嵋天下秀”的四川山水“天下四绝”的美景之一。张大千曾数次登临峨眉山,饱赏雄伟秀丽的山光水色,挥笔濡墨,为之传神写照。


张大千《峨嵋接引殿》1948


张大千《峨嵋接引殿》1948


题识: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云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戊子春日写太白诗,张爰。


《峨嵋接引殿》是张大千于1948年所作,画作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笔调雄浑、山势高耸,气象十分生动。近景处在茂密的树丛间隐约可见只露出屋顶的几间民居,旁边两位高士正在畅谈,沿着小路通往山脚下;中景出矗立着一座陡峭的山峰,山顶上在树林间坐落着接引殿,一条瀑布飞流直下,溅起了水雾,笼罩着整个山谷;远景处坐落着群山,透视感极强。图面精致处理得十分开阔,远近空间的透视效果绝佳,充满一种律动感,也令人感到光影的质感,显现出自然的生态,有一种空气非常清新的感觉。同时图面中融入了张大千游历峨眉山时的生活体验,以自然实景之山水为描绘对象,又注重物理、物象的写实性传达,包括山石林木的质感、自然生态以及空间透视等表现,是难得一见的佳构。


张大千 《峨嵋华严顶》165.7 × 82.6 cm


张大千 《峨嵋华严顶》165.7 × 82.6 cm


华严顶是峨嵋山一座独立的山峰,奇突俊秀,峰形如塔,雄踞峨嵋山腰,清康熙年间建寺,寺名也叫华严。“华严观云”是峨嵋山著名景色之一,此景在大千的融摄下,以浅绛山水出之,特别夺目耀眼。画面处理笔笔细腻精到,展现大千的笔墨功力,景致纵深辽阔,层次分明,呈现出磅礴的气势,而游移的流云增添了画面的逸气。张大千一生所作峨嵋山水不知凡几,此图是最富表现力的作品之一。


张大千《峨嵋金顶》己卯年(1939年) 镜心


张大千《峨嵋金顶》己卯年(1939年) 镜心


张大千《峨眉三顶》 丙戌年(1946年)


张大千《峨眉三顶》 丙戌年(1946年)


长江三峡:两岸旖旎风光交相辉映


长江三峡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白帝城、黄陵、南津关等名胜古迹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令无数画家为之痴迷。中国近现代大师,傅抱石就曾于三峡为题材,创作了系列画作。


傅抱石 《长江三峡图卷》1962年 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 《长江三峡图卷》1962年 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三峡红叶


傅抱石《三峡红叶》


傅抱石《西陵峡》


傅抱石《西陵峡》


西陵峡为三峡最险处,礁石林立,浪涛汹涌,两岸怪石横陈,滩多流急。傅抱石以西陵峡为题材的作品《西陵峡》可谓妙作。


此幅《西陵峡》,画面构图以深远法,用墨近浓远淡,用水近湿远燥,水平视角纵深表现西陵峡深邃浑厚的景观。画面左边前景的高山,占据一半以上的画面空间,用笔阔硕,水墨浑融,笔触有散有聚,极富气势地再现了西陵峡山石的质感。


画面下方线条向右延伸,画家以细致的笔法描画了一个航道指示标,使得浑融阔硕的用笔小结在这个微小的景物上。画家继续以细微的观察画出向远处驶去的船只,使航标的画眼作用更为突出。傅抱石以天开一线的构图,留白方式,展现深入画面的江水,点线简洁,却以少胜多,峡谷幽深、层峦叠嶂的西陵峡就在这样的山水画语言中诞生了。


漓江:山在水中走,水在山中游


漓江风景迷人,碧水环绕,青山绿水,让人留恋忘返,山在水中走,水在山中游,是一幅山水合一的美丽画卷。千百年来,多少文人人为之神往陶醉。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李可染的漓江山水作品最为令人印象深刻。


李可染(1907-1989)漓江胜景 1964年作 设色纸本  镜心


李可染(1907-1989)漓江胜景

1964年作

设色纸本  镜心

钤印:可染、在精微、河山如画


《漓江胜景》描绘的是漓江江水被群山环绕,许多小船从江面上划过,江面上船只的倒影使得江水显得更加空灵剔透,画面中的渔船和渔人虽然很小,但是刻画的非常精致。画面中树木、山石等物象是朴实的、自然的,是对桂林山水的真实写照。整幅画面给人以宁静、淡远的感觉,使观者犹如远离了城市的喧器,走进了世外桃源般的画境。


李可染 《漓江图》尺寸:67×46cm 款识:雨中漓江泛舟,恍如置身水晶宫中。一九六三年四月可染作于从化翠溪。 印文:李、可染、日新、河山如画


李可染 《漓江图》尺寸:67×46cm

款识:雨中漓江泛舟,恍如置身水晶宫中。一九六三年四月可染作于从化翠溪。

印文:李、可染、日新、河山如画


此幅《漓江图》是画家以实地写生为依据,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一幅格调雅致的水墨山水画。画家以浓重的墨笔写出漓江连绵起伏的山峦,山峰林立,高低错落,雄伟壮观。两侧屋舍,左右排开,中间几叶偏舟,顺流而下,具有现代装饰构成意韵。画面上方题款“雨中漓江泛舟,恍如置身水晶宫中。”说明烟雨笼罩之中的漓江山水,仿如水晶宫般瑰丽雄奇。全图主要采用湿笔浓墨比较适合表现漓江润泽秀美的景色,用笔苍劲浑厚。画家以粗放的笔墨描绘山峰,江水,又于景色迷蒙之处用精细的笔墨点缀了屋舍,小舟,收放有度,虚实相生,将山水景色之空蒙,云雨之凄迷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情画意,韵味十足,宛入仙境。


李可染《雨中漓江》1977年作


李可染《雨中漓江》1977年作


《雨中漓江》那雨中胜景的温润湿意扑面而来,远山的迷蒙,是以模糊的抽象形体简率地表现出来,而竹楼、渔舟则以浓墨醒笔点出,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用笔的力度和用墨的韵味为了得到充分的展示,湿笔笔线的书法性隐含在其形象特征背后,以使笔墨的独立性凸现出来。画题旨在“漓江”,不见一波,旨在“雨中”,不着一墨,但烟雨朦胧的感觉使漓江山水顿时跃然纸上。


李可染《烟江夕照图》1987年作


李可染《烟江夕照图》1987年作


李可染《阳朔一景》1963年作


李可染《阳朔一景》1963年作


李可染《清漓帆影图》1979年作


李可染《清漓帆影图》1979年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