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先驱——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旷世经典之作莫过于《呐喊》。蒙克极力渲染了夕阳血色般的绚丽及深蓝色海湾的静谧,在唯美宁静的氛围中,忽然传来一位行者仿佛穿透宇宙的呐喊声。
——蒙克自画像“在时钟与床之间”
张雄艺术网讯(文/胡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先驱——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旷世经典之作莫过于《呐喊》。蒙克极力渲染了夕阳血色般的绚丽及深蓝色海湾的静谧,在唯美宁静的氛围中,忽然传来一位行者仿佛穿透宇宙的呐喊声。只见他双手捂耳,双眼圆瞪,鼻孔拉开,张开的”O”型嘴也被拉伸变形,扭动着身躯,发出嘶声力竭的尖叫,与其身后悠闲的行人及静谧的港湾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他发出尖锐的叫声,这叫声太过刺耳而似乎失声,他仿佛灵魂脱壳。蒙克总共创作了4个版本的《呐喊》,其中第三版在2012年苏富比拍卖中,拍出1.199亿美元的高价,惊艳世界,足以窥见藏家对蒙克创作的喜爱。
苏富比拍卖《呐喊》第三版
尽管蒙克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观压抑的情调,忧虑、不安、生命与死亡等主题常常贯穿于其艺术创作中,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对其画作的肯定与追捧。因为其带有强烈情感的色彩渲染及深刻细致夸张变形的人物描绘,来自艺术家内心不加掩饰的真实表达。可以说,艺术创作是蒙克宣泄思想与情绪的载体,他用整个心灵来创作的“灵魂”引起了读者深深的共鸣。心灵交织的同情与悲悯化作一张张摄人的色调与生动的笔触,蒙克的展览《自画像:在时钟与床之间》即是如此令人深深地着迷与沉醉。
时钟,永远地停留在了某一历史时刻。床,可以暂时拥吻无处安放的灵魂。过滤掉虚华的装饰与荣耀,一位瘦削老人看似呆滞而了无生气地站在那里,他努力地站得笔直仿佛在寓示着什么?画家毫无伪装的姿态令人印象深刻。流逝了青春与美丽,留下了孤苦伶仃与清瘦的身躯,只有时钟、床、画与自己的孤影相伴,尤显灵魂的肃穆与宁静!很少有艺术家能像蒙克这样,将自己的晚年看得如此透彻。1944年,在完成这朴素的告别后不久,他便离开了人世。
爱德华·蒙克《自画像:在钟表和床之间》,1940-1943,图片来源:奥斯陆蒙克博物馆
香烟是男人“一吐为快”的标志。蒙克这幅烟雾缭绕的自画像,深深地反映了其内心的孤寂与洒脱。没错,正是这种入骨的矛盾让蒙克手中的烟雾飘散出各种青灰的色彩,它们弥漫在蒙克的四周却始终在蒙克的手指边缘流动一块自我私密的空间。蒙克虚化背景处理而重点清晰地刻画了人物面部表情,似乎也在感应一种存在于消失的瞬间,一切即将烟消云散,灰飞烟灭。
爱德华·蒙克《手持香烟的自画像》,1895,图片来源:奥斯陆国家艺术,建筑和设计博物馆
年迈的艺术家仍然要进行一场心灵的狂欢,他将颤抖的右手托起酒杯,用枯老的左手准备举起酒瓶,衣服被特意画成两半不同的颜色,似乎在暗示此刻艺术家的状态:半醉半醒——半边尘世半边逍遥,被刻画成惊悚的眼垂令人不忍直视,背景有窗有门,分明是明快的色调感性的人儿,今朝有酒今朝醉,半生浮梦为几何。
爱德华·蒙克《自画像:和酒瓶》(1938)
“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一样有木栏杆,一样的全视角,一样有血色涂抹的天空,一样有海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调色板,不一样的心境。血色夕阳仿佛就是一场梦,一场美丽的梦,在海市蜃楼遥远的彼岸,轻扣心灵的伤痛,唤醒沉睡的灵魂,孤独的人儿如此真实,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重生!
爱德华·蒙克《绝望》(1892)
《爱德华·蒙克:在时钟与床之间》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15日至2018年2月4日
展览地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孤独中的真实 在艺术世界里单独时间很宝贵
很棒
写的好
看完颇有收获
孤独使人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