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丝绸画就是以丝绸为介质。绘出或织出的书画。在中国,自汉代起,就将总要的书画绘制在绢、绫或丝织物上,称之为绢本。维岸画廊新年特展邀请欧洲的艺术家,在传统的丝绸上进行再创作,这不仅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杰里•佩提索在望海花市创作的作品《气息相连》
张雄艺术网讯 当欧洲的艺术家在丝绸上绘画,会有怎样的作品诞生?2017年12月27日晚,维岸画廊在位于财富中心的艺术空间举行了新年特别展览,来自欧洲的7位艺术家的作品集中亮相,他们与重庆本土丝绸品牌合作的艺术衍生品,让观众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展览将持续到明年1月7日结束。
丝绸画就是以丝绸为介质。绘出或织出的书画。在中国,自汉代起,就将总要的书画绘制在绢、绫或丝织物上,称之为绢本。国宝《清明上河图》、《簪花仕女图》、《兰亭序》(唐.褚遂良版)都是绢本书画。当代丝绸画是采用高仿真数码印染技术一比一在丝绸上临摹原作,再经过国画或者油画的装裱工艺,制成的高档装饰画。可以说是技术相互融合的一大飞跃了。
手绘是最早的织物装饰手段
丝绸手绘最早的记载,与中国皇族标记“十二章的起源有关。《尚书·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绣,以五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古代圣王要治理国家,首先必须建立一定的法度,规定人的尊卑等级,所谓黄帝“垂衣而天下治”。“十二章纹”就是只有圣王才有资格在服装装饰的12种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藻、火、粉米、黼、黻,后来演变为皇帝龙袍上的专用样,一直延用到清代。
在早期织物提花工艺未成熟的背景下,要达到服装五采皆备的效果,只有手绘与刺绣两种方法。成书于春秋战国初的《考工记》,即《周礼·冬官》,据考证是一部齐国的官书,是记载我国古代手工艺设计与生产技术的重要典籍。该书记载了5 种“设色之工”,即“画、缋、钟、筐、㡆 ”;其中“缋”即“绘”,与“画”的意思接近,都是指在织物上用手绘的方法装饰五彩纹样,所谓“画缋之事,杂五色”。也有人考证说,两者的区别在于“画”要借助“规”、“矩”等工具,而“绘”是徒手描绘。不管怎样,手绘作为一门重要的织物装饰工艺被记载于《考工记》这一儒家经典之中,说明当时有相当一部分衣物是用手绘装饰的。
《考工记》
绢本绘画与丝绸手绘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名副其实的国粹。特别是早期的绘画多为绢本,以毛笔为作画工具,以墨或几种矿物颜料与植物染料着色,其材料与工艺,实与丝绸手绘并无二致。绢本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流行于上层社会并受到官宦士大夫的喜爱,晚到东汉至两晋时期。而在此前,画家的身份基本上等同于工匠,而留存到今天的早期绘画作品,无论是画在陶器、漆器还是丝绸上的,都是具有明确功能意义的实用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因此越是早期,装饰与艺术越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绢本绘画的最早形式——帛画,也来源于丝绸手绘 。我国现存最早的两幅帛画,分别为长沙战国时期的楚墓所出。
《人物龙凤帛画》,1949 年出自长沙陈家大山楚墓,质地为平纹绢,高 31cm、宽 22.5cm,右下角画一细腰长裙、侧身作合掌祈祷状的贵族女性,左上角画一对腾飞的龙与凤;二为《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也是平纹绢地,高37.5cm,宽28cm,画一危冠长袍、侧身佩剑的贵族男性,头顶华盖,驾驭着舟形巨龙,龙尾立一鹤,龙身下画一尾鲤鱼。从出土情况看,帛画上端缝裹细竹篾,并系丝绳,其用途应为殡葬仪式中高举的旌幡,是一种丧葬礼仪用品,画中内容为想象中墓主人升入天国的情景。
《人物龙凤帛画》
清代输出的外销手绘丝绸
16 世纪初,葡萄牙人达·迦马绕过非洲的好望角,驶入印度洋到达印度,东方航线从此开辟,不久后葡萄牙的商船就来到中国广东海岸,拉开了欧洲与中国之间直接贸易的序幕。1 7 — 1 8 世纪,中国丝绸在澳门与广州被装运上船,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但与我们想象的不同,17 —18 世纪输入欧洲的中国丝绸并非绫罗锦缎等高档织物,而更多的是手绘丝绸与刺绣,至今在欧洲各大博物馆,还有相当一部分18世纪的中国手绘丝绸被保存下来。
外销手绘丝绸的面料,有罗地、纱地、绢地和缎地,既有成匹的匹料,也有制成服装的成品。这些面料的坯绸大部分广东皆可出产,也有部分是商人们从江浙一带贩运而来。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广州竹枝词”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描绘了广州港丝绸出口的兴旺。这些坯绸在广州的作坊里进行手绘加工,从工艺上看,有些为纯手绘,有些则采用了绢本绘画的粉本制作法。所谓“粉本”,或为画稿的别称,或指画稿的制作方法。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画稿谓粉本者,古人于画稿上加描粉笔,用时扑入缣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清代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唐宋人所画,先立粉本,惨淡经营,定其位置,然后落墨。”这里的“粉本”指的是手绘底稿的复制方法,即用一张薄纸,用墨线勾好底稿,以针刺出图案轮廓的针孔,将石墨粉或滑石粉覆在纸上扑打,使粉从针孔中漏下,这样就将底稿上的花样轮廓线“转移”到绸面上。在花纹轮廓线内,通常先染上一层白,以增加花朵的体积感并让颜色更有层次,再绘上各种颜色,并用金色或银色勾边,最后定形,让色彩固着。同样的方法也用于外销画、外销漆器的制作之中。
清后期外销手绘丝绸衰落后,至民国时期很少见到手绘丝绸的踪影。手绘作为一种最古老的丝绸装饰手段,完全靠手工操作,线条的勾勒与色彩的配置也依赖于操作者的个人水平,也许与丝织品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方向格格不入吧。此后丝绸手绘作为一种艺术品,偶而见于画家的创作,一般不作为批量生产的消费品。直至20世纪70年代,丝绸手绘又重新焕发出生机,演绎出丝绸手绘在今天的再一次辉煌。
跌宕的丝路岁月,让今时的你我为丝绸艺术继续注入活力
尽管,这种工艺在不断地历史浪潮中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却也仍旧挡不住丝绸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和艺术美的熏陶。在中西结合的情境下,维岸画廊执行董事、今日美术馆发展理事邓良军说道,我们邀请欧洲的艺术家,在传统的丝绸上进行再创作,这不仅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可以让艺术品走进更多大众的生活中,比如艺术丝巾,不能能够收藏,还具有实用性,这些也都将为丝绸艺术再次注入活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很不错哦,赞一个
非常好的文章
美轮美奂!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为了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