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很多人说艺术市场水太深,猫腻太多。艺术品投资收藏市场的水深在哪?猫腻在哪?行业潜规则在哪?话说艺术市场上有多少猫腻,多少行业潜规则,可能口水说干,也说不完。多少魑魅魍魉,多少乱象,也难以数尽。下文中列...
真假鉴定(资料图)
张雄艺术网讯 (文/王三秀)很多人说艺术市场水太深,猫腻太多。艺术品投资收藏市场的水深在哪?猫腻在哪?行业潜规则在哪?话说艺术市场上有多少猫腻,多少行业潜规则,可能口水说干,也说不完。多少魑魅魍魉,多少乱象,也难以数尽。下文中列出几种常见的艺术品乱象,谨以此提醒艺术品爱好者谨慎。
艺术品真伪
真假鉴定一直是艺术品市场一大乱象,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苏轼的《功甫帖》,自从收藏家刘益谦竞拍此物之后就掀起了真假鉴定的大风暴,至今还余波未平。这场真假辩论中,高科技品超高放大镜、碳十四鉴定都用上了,各种高招频出研究九个字,今日说真,明日判假,困扰着世人。长眠于地下的苏轼,可预计到这场争辩?还写不写这九个字?他已经无法开口回答这个问题了。但在今天的艺术界中,在世的艺术家在鉴定自己作品时能够开口鉴定,可是开口鉴定,这即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开口说话是真是假,还得看人品啊。艺术家不可能每一幅作品都是精品,都是高价品,艺术家为了自身利益着想,真的也会判为假的。
市场上还有各种名目的专家免费鉴定,鉴宝活动等,鉴定完毕之后忽悠这些收藏者,买卖艺术品。对于行业内纷繁复杂的各种“专家”, 虚假成分很多,我国很多知名的博物馆鉴定专家都与行业经济利益挂钩,用人单位就是雇佣一个草包也没人知道,在利益的诱惑下,“专家”鉴定证书就等同于废纸。鱼龙混杂的鉴定环境使艺术品难辨真假。
艺术品拍卖乱象(资料图)
拍卖假象
现今艺术品市场火热,全民投资收藏艺术品,市场上各种投资管理公司和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全国正规的拍卖公司没有几家,这么多投资公司靠什么获利?据相关人士统计,90%以上都是用赝品忽悠买家,骗取买卖艺术品之人的钱财或艺术品。非正规投资公司打着宣传拍卖的旗号收取高额服务费的行为多不胜数,防不胜防。
拍卖现场,找“托儿”哄抬价格、假拍等扰乱艺术市场秩序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无良拍卖公司,组织拍卖时找“托儿”高价把艺术品拍走,造成一种成交的假象。影响他人判断,一旦有人信以为真,拍卖公司就可以从中获得高额利益。多倒手假拍几次,使物品有了一个完美的出生,有了一个身份,有成交记录,假货也成真,廉价艺术品也能卖得高价,危害他人,亦危害整个艺术品行业。
宣传坑骗
大陆与港澳台的艺术品市场,都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国内很多艺术品投资公司,在公司简介宣传上打着 “国内授权征集单位”、“国内唯一合作伙伴”“委托征集艺术品”等宣传标语,迷惑藏家和买家,让他们信以为真而后掏钱掏物。没有专业操守的投机商人追求暴利为目的投机炒作。打着大陆征集作品,香港拍卖交易的幌子,以“信托公司”与“专家评估”为鳌头,骗财骗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华文交所网贷诈骗。
中华文交所,在香港注册“中华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深圳假借信托公司名义,搭建多个网贷平台大肆吸金,然后在春节前携巨款潜逃境外。这是涉及香港、深圳、上海、杭州四地,涵盖文交所、信托公司、P 2P网贷平台三种类型组织的精巧骗局。在这个案件中有着机构鉴定、专家评估、打包上市交易、信托的影子,搅动数亿资金,涵盖了多种艺术品欺诈的惯用伎俩、手段。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