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独家新闻 > 正文

年年有余:历代画家笔下趣味横生的鱼画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6-02-05 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

摘要: 《芥子园画谱》总结画鱼要诀为:“画鱼须得活泼,得其游泳像。见影如欲惊,硷喁意闲放。浮沉荇藻间,清流姿荡漾。悠悠羡其乐,与人同意况。若不得其神,只徒肖其状。



  张雄艺术网讯  古往今来,“鱼”与春节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春节“鱼”文化,情趣盎然。

  民间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尤其是年夜饭,家家户户少不了一条鱼。因“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象征新的一年里,丰盛有余。

  在中国绘画史上,画鱼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从文献记载上看,始于三国。当时魏明帝游洛水,见白獭爱之不可得。徐邈说:“獭嗜鲼鱼,乃不避死”。遂画板作鲼鱼悬岸,群獭竞来,一时执得。帝嘉叹曰:“卿画鱼何其神也?”答曰:“臣未尝执笔,人所作者,自可庶几。”

  五代后唐时,有袁羲善画鱼,穷其变态。北宋时,又有徐白、徐泉、徐易等人专门画鱼,其作品载入宋徽宗时编撰的《宣和画谱》。元、明、清三代也都有以画鱼而著称的画家,但他们的作品很少流传于世。如今流传于世的画鱼作品多是花鸟兼画鱼的作品。

  《芥子园画谱》总结画鱼要诀为:“画鱼须得活泼,得其游泳像。见影如欲惊,硷喁意闲放。浮沉荇藻间,清流姿荡漾。悠悠羡其乐,与人同意况。若不得其神,只徒肖其状。虽写溪涧中,不异砧俎上。”强调画鱼要体现鱼在水中的生动形象,不能刻板画像,画形不传神。要借助画鱼表达出精神的自由、逍遥的逸致。

  宋代


  北宋 刘窠 《落花游鱼图》 长卷 绢本 设色 (美)圣路易斯美术馆藏(局部)

北宋 刘窠 《落花游鱼图》 长卷 绢本 设色 (美)圣路易斯美术馆藏(局部)


  《落花游鱼图》开始先画盛开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开,落花引来群鱼争食,或聚或散,或潜游,或上浮,或回泳,翻藻戏蒲,以示水中的畅泳自然之态。其画法全用渲染,间或用没骨法,不见钩勒,活泼生动。这种表现方法和诗情画意,独创一格,多为后人所仿效。


  传 宋 刘寀 群鱼戏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传 宋 刘寀 群鱼戏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刘寀(约活动于十一世纪),字宏道,一字道源,北宋画鱼名家。《宣和画谱》称其画鱼涵泳自然,能得戏广浮深,相忘于江湖之意。后世咸以画鱼水之法,至刘寀而大备。本幅画明漪绝底,墨花幻化为荇藻清水,游鱼参差下上其间,状甚悠然。画家以鱼深藻浅的方式分出层次,虽为明代画风,但甚得传说中刘寀「风萍水荇,鳞尾性情,无不生动」之精神。

  元代


  元人 鱼藻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 鱼藻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宣和画谱》中,龙鱼即已被视为单独的一门画科。本幅以水面植物和水底藻荇,暗示所画为水中景象。由上而下按大中小顺序画鱼三条,先以淡墨钩画轮廓,再逐次渐层渍染鱼鳞、鱼鳍。位于上方最大的鳜鱼除以笔墨表现其体表特徵纹样以外,鱼体上半部还以粗布压印布纹,使鳜鱼身上的细密鳞纹,显得更加生动逼真。水藻描绘工整,富有装饰性趣昧。


  元 佚名 《跃鱼图》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元 佚名 《跃鱼图》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鲤鱼自水面奋力跃出,体大肥满,在空中打了一转,眼睛向下望着刚跳起的小鲤鱼,两相呼应。水面波涛汹涌,卷起层层浪花,更衬托出鱼跃的动势。画用线轻且淡,设色匀整,略施金粉,明暗变化微妙。而画水线条粗放,动感强烈,与元代道教绘画中画水方法极为接近。题材也许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有关。

  明代


  明 刘节《藻鱼图轴》 

明 刘节《藻鱼图轴》  


  刘节 明生卒年不详。活动于l522—1556年前后。安成(今属江西)人。其父刘进以画鱼知名。刘节早年之作曾得文人卞荣(1419~1487)的赞誉。《无声诗史》载:“世庙时供奉内殿。善绘鱼,尤神于鲤,矫首振尾,有一跃九霄之神,云从霖雨之势”。传世作品有《藻鱼图》《鱼蟹图》等,皆藏于国外。藻鱼图是北宋以来,江南画家喜爱表现的传统题材。此图绘萍藻浮动,游鱼戏逐,兰生洲渚,蛤蟆螃蟹,各得其趣。所作师南宋画风。芦苇、水仙皆以工笔写生,而游鱼则以没骨法写成,鲜活灵动。


  明 缪辅 《鱼藻图》 立轴绫本设色 纵171.3厘米横99.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缪辅 《鱼藻图》 立轴绫本设色 纵171.3厘米横99.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缪辅约为明宣德时人。江苏苏州人。擅画水藻游鱼,作风写实,勾染细腻,承黄筌工整妍丽一脉。传世作品有《鱼藻图》等。此图画藻荇漂浮,茨菇丛生,一条鲤鱼摇头摆尾,悠然自得,墨彩渲染之下,鱼鳞清晰可见,形肖神现。在鲤鱼之下,鲫鱼正轻盈地游向深处,群鱼在稍远处相互追逐,一派生机。用笔工细,设色绚丽。

  清代


  清初 八大山人 鱼

清初 八大山人 鱼


  八大山人画中的一些鱼,往往作“白眼向人”之状,以此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八大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的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清 马元驭 《双鱼图》

清 马元驭 《双鱼图》


  马元驭(1669—1722)字扶羲,号栖霞,又号天虞山人。此图以水墨写柳枝贯穿鱼之双鳃。手法夸张,故意将鱼鳃撑开,造成抑或鱼眼向上,抑或为两个侧面的感觉,情趣隽永。挂在下面的一条鱼儿则画鳃、肚,平腴饱满。作者抓住鱼儿甩尾巴挣扎的一霎那,把一条活泼泼的鱼跃然纸上。背景不着一笔一墨,既空灵虚漾,又似鱼儿挂在墙上,如睹真境。柳枝以浓墨挥洒,纵横不羁,潇洒飘逸,柳叶疏落。鱼身以淡墨渲染,浓墨点鳞,华滋润泽。


  清 郎世宁 画鱼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郎世宁 画鱼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一六八八-一七六六)意大利人。十九岁入天主教耶稣会为修士,廿七岁来华传教,召入内廷供奉。善画人物、花鸟,尤擅画马。本幅画池中游鱼,取材构图纯为中国式样,但以强调光影与立体写实的西洋画法为之,充分地表现了鱼尾和背部鳍条的立体感,又以白粉表现鱼皮受光发亮的质感。此画上缘尚有草叶纹图案,或许原本是加框饰挂在宫殿壁面的画作,后来才取下裱成挂轴形制。 

  近现代


  齐白石 九如图 1943年

齐白石 九如图 1943年


  九鱼,即“九如”,本是佛家用语。佛经《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中说:“有九如法住自恣。何谓九不如法住自恣?谓住无根破戒作不作。无根破见无根破威仪亦如是。反上为九如法住自恣。”白石翁写此幅,显有此意。《九如》构图别致,九条鱼分成一、三、五三拨;三拨皆有墨色浓淡变化,每拨中亦有墨色的浓淡变化,甚至每条鱼,其背鳍、腹鳍、尾鳍以及身体都有墨色浓淡变化。其间交错杂处,别具匠心。每条鱼似乎都在水里游动,颇有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小鱼“空游无所依”的风致。


  张大千《鱼乐图》

张大千《鱼乐图》


  张大千对八大山人极为佩服,他晚年的绘画虽都以唐宋为宗,但唯独画鱼坚持八大山人的画法。这幅《鱼乐图》纵47cm,宽34cm,是张大千仿八大山人的笔意画的一幅水墨画。在张大千的笔下,游鱼若天马行空,无所依托,但却优游自在,生机盎然。整幅画面简洁灵动,敷色淡雅有致,反映了作者自得其乐的心境。

  张大千先生说:“画鱼要能表现出在水中悠游的样子,若画出水鱼那就失去物性的天然。画时不必染水而自有水中的意态,才算是体会入微。我最佩服的还是八大山人。他画鱼的方法,能用极简单的构图与用笔,就能充分的表现出来,真有与鱼同化的妙处。”


  朱法鹏 闹春 镜心 设色纸本

朱法鹏 闹春 镜心 设色纸本


  朱法鹏,1958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朱法鹏原创的大写意游鱼,游活于画面、栩栩如生。朱法鹏是将鱼的神与形高度提炼,将形化作苍劲深厚的笔墨,将神化作大自然中鱼儿水中游、空中跃、自由快乐的游鱼精神。

  (张雄艺术网整理编辑)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