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北京缺水的春季,年轻艺术家郑路先生将侨福芳草地美术馆进行了空间改造,于2016年4月1日起,在芳草地展出大型个展“唯止”,本次展览由策展人黄笃策划,以“止”为主轴贯穿整个展览,以雕塑、装置及新媒体等多种方...
郑路“唯止”个展
正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 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德充符》
张雄艺术网讯 在北京缺水的春季,年轻艺术家郑路先生将侨福芳草地美术馆进行了空间改造,于2016年4月1日起,在芳草地展出大型个展“唯止”,本次展览由策展人黄笃策划,以“止”为主轴贯穿整个展览,以雕塑、装置及新媒体等多种方式,为观者呈现有关光、水、声音等诸多因素在空间上形成流动和静止变化的视觉与精神盛筵,带来心灵上的“唯止”之境。
郑路“唯止”个展
郑路作品《未知的圆周》
郑路“唯止”个展是其台北“潮骚”个展的一个延续,艺术家更关注物质变化中运动及静止间的内在关联。“唯止”的概念出自孔子: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借用孔子的话喻示只有在静止的水中才可以照见自己,人们只有将自己心波的浪潮停止,才能臻至“止”与“定”的最高境界,才能明心见性,以“澄净之水”知道有所不为,才能使周围的人也有所尺度,而不受到伤害。尤其在“喧嚣”的时代,“止”显得尤为重要。
郑路作品《玩止水》局部
在郑路先生的作品里,“唯止”亦是未完成时的一种解读。此次展出的八件作品中,皆以“动”开始,以“止”结束。无论是以“水”为主题的《玩止水》延伸着文字与水建立一种结构构成的关系,还是《潮骚》中呼啸而来的“海浪”,或是《洞庭风细》中微微泛起的波纹,原本“动”为必然,郑路先生截取了它们静止的瞬间,通过雕塑、装置、多媒体的方式,将静止的一刻转换成观念上的视觉形象,呈现有形与无形的转换万象,给予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郑路作品《心外无事》
展厅末端的一件作品《心外无事》也非常有趣,郑路先生几乎是带有“冒险”的想象,借助“凿壁偷光”,将展厅外部的自然阳光通过柱体内部的镜面结构,折射进展厅,使其投射在一个小的盆景上,这无疑使得里外建立起了微妙的联系。正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般,观者只有在特定角度可以听到声音。声音和光线都存在空间之中,但却又极不易被发觉。
《冬至》这件作品是艺术家郑路先生记录展馆内日照变化视觉纬度上的错乱与重置的创作。它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冬至当天展馆内日照变化,将金色亚克力切割成日光的轮廓,并悬浮固定在天花板或墙壁上,将其逐一定格。在去年12月22日冬至那天,郑路先生到展览馆正门纪录了当天光线影像的变化,从“冬至”这个节气的概念之中,艺术家更关注的是,阳光和时间的这种微妙变化带来的情感因素的变化。
郑路作品《三千烦恼丝》
夹在“水”与“光”之间的创作《三千烦恼丝》,这件作品无疑是当下快节奏时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写照。郑路先生用3000多米长的七彩钢丝彼此缠绕而蓬松充满整个空间,犹如人的乱发丝一样,凌乱的思绪,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唯有凌乱的空间,凌乱的线条。不过艺术家似乎并没有“绝望”,他将这些不锈钢的线条镀上七彩的颜色,这些颜色似乎给了黑色的沉寂带来七彩的希望。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 ,《止学》之集大成者王通第一次道破了在“止”与“不止”之间,实是一道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也是成大事者与平庸者的分界线。郑路先生通过“唯止”在诉说着他对“止”的认识,探讨着时间与空间、存在与变迁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也给予了这个躁动的时代以“镇定”的一剂。本次展览是其十几年艺术创作的集中呈现与总结,亦是对孔子格言的一次自我诠释的呈现。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6月11日。(胡莹整理)
郑路作品《洞庭风细》
郑路,1978年生于内蒙古,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最后学历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郑路近几年一直从东方传统文化着手,演变创造以自己独特的当代雕塑语言表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汉字为元素构成一系列不锈钢雕塑如《淋漓》及《张弓无箭》等,以坚硬光亮的现代材料来叙述柔软的诗意的现实。近几年,也开始不断地延伸其他语言,如在摩纳哥海洋博物馆的《与海为伴》,更为新的创作已经在多媒介以及更为实验性的作品《图像重现》中看到。
艺术家郑路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