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竹,乃花中四君子之一,亦是岁寒三友中清风高节之雅士,是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笔下的常客。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中国的墨竹画,为人所乐道。溯其起源,一直都没有定论。但是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由此可见,唐代已有竹画。而且,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他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遗憾的是其作品没有流传下来。到了五代时期,竹画有了初步的发展,其中以南唐徐熙的《雪竹图》和李坡的 《风竹图轴》为代表。
徐熙的《雪竹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构图新颖,层次丰富。作者用烘晕皴擦等法,描绘竹石覆雪的景象。石后三竿粗竹挺拔苍劲。其旁有弯曲和折断了的竹竿,又有一些细嫩丛杂的小竹参差其间,更觉情趣盎然、生机勃勃。竹节用墨皴擦,结构清楚。竹叶用细笔勾描,正反向背,各逞其势。地面秀石不勾轮廓,只用晕染方法衬出,以示其雪。此图无款识。此画以线条墨色为主,工整精微而写实,为五代的佳作。
到了宋代,竹画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以文同和苏轼为代表的一大批竹画家。其中,文同的墨竹画,大大超过了前人,所谓“黄钟一震,瓦釜失声”。文同尤其善于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文同的一些墨竹画,所画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浓淡错落有致。不仅如此,文同还把叶梢风翻转折都一丝不苟地画出来,画竹节是勾描渲染而成,由于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欢迎。其后很多画家都追随他的画法,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此外,北宋赵昌的《竹虫图》也颇有韵味。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叶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浓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本幅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二印。诗塘有明人王直及陈质题诗。
苏轼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潇湘竹石图》是苏轼仅有的几幅存世真迹之一,这幅画为绢本,横105厘米,纵28厘米。整幅画构图奇特,匠心独运,画面虽简单,但是长卷式的构图让画面充满张力,使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此图堪称以竹石寄托文人精神情怀的典范之作。
赵昌的《竹虫图》幽篁疏影,双钩填彩,以色之而飞,又绘天牛、螽蜥,刻画入微,瓜赞,相阿弥题签,天室和尚题跋。浓淡来显叶之向背、竿之盘曲。枝叶饱满, 叶果实又仿效徐崇嗣的“没骨”画法。设姿态多样。另有花卉野瓜、蝴蝶蜻蜓萦绕色浓丽而又不隐墨骨。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