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无投入则定无收获 无情感则绝非艺术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07-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进玉

摘要: 对待艺术是需要有敬畏之心的,也是需要虔诚付出的。你对其投入多大的情感和精力,反映在作品上,它就会给予你多高的水平和成就,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状态与面目。而无投入则定无收获,无情感则绝非艺术,也请君莫谈艺术...

标签: 绘画 情感 创作


原标题:没有感情哪有艺术


前几天一位画家不知从哪里得知我的微信号,添加通过后随即就发来了他的几件作品希望本人给点评几句。我看后比较失望,并如实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谁知他听后很不高兴,遂把我从朋友圈给删除了。虽然这是他的自由,但既然让我评价作品,我就不能不实话实说。


其实他作品的最大问题,也是当今很多人物画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所画人物不够生动,缺乏神采神韵,且笔墨做作、生硬呆板。我断定他在绘画时肯定没有调动起自己的情感,没有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而情感的有无、情感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画面的生动程度,甚至直接关系到作品创作的成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绘画归根结底是情感作用的结晶,发乎于情而作乎于画,古人有言“画者,从于心者”“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近代张大千曾讲过:“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林风眠先生也曾说过:“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也坚信:“艺术即感情。”所以倘若绘画失去了情感的表现,将不再成其为真正的绘画,更不再成其为真正的艺术。


众所周知,在我国无论是院体画,还是文人画,在创作时都主张主客观的统一,即物我交融、心物一体、形神兼备。要求既讲究物象的塑造,又注重情感的表达。只不过院体画更强调以形写神,而文人画则偏重以神写形之神。尤其自文人画出现以后,更加倾向于审美主体情感的抒发,认为画乃“心学”“心性之学”。所以在进行绘画创作时,特别注意自我心灵的表现、性情的贯注、意境的追求,“写胸中逸气”“以得其性情为妙”“专以意思求,不在形似”。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绘画者都会主动赋予题材以强烈的感情、思想甚至个性,在笔墨、构图、主旨、意义等方面来综合诠释与彰显其中的那个“我”。单就题材而画题材,没有“人化”,没有“情感”,没有“性情”,正如张大千先生所言,“如徒研技巧,即落下乘”。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面对先贤留下的作品时,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其中所散发的文气、静气、雅气,能够带给我们沁入心脾的触动,甚至引发我们对生命、对文化的深度思考。就是因为古人是用真情在作画,是将高雅之情寄于画,“以目入心,以手出心,专写胸中灵和之气”。


而反观当下,绘画者虚情假意、扭曲作态的居多,真情实感、发乎于心的太少。一方面由于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不够,走马观花、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注定会导致丰富情感的欠缺以及生命体会的粗糙和肤浅。另一方面则是当今众多画家已将绘画当成纯粹赚钱的手段或工具,一平尺多少钱,这种题材的作品多少钱,那种题材的作品什么价,一切都往钱上看,轻视甚至忽略了绘画作为一门艺术所本该予以投入的情感、精力、学养等。因此画出来的东西自然就充满铜臭味,就多圆滑、轻飘、浮躁之气。可悲的是很多人竟浑然不知,或是肆意妄为,任由如此,甚至还将其当成自己作品的特点、风格、面貌,滑稽可笑得很!


对待艺术是需要有敬畏之心的,也是需要虔诚付出的。你对其投入多大的情感和精力,反映在作品上,它就会给予你多高的水平和成就,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状态与面目。而无投入则定无收获,无情感则绝非艺术,也请君莫谈艺术。


(作者为青年评论家)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