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图画不能缺失文学性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12-10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杨琼

摘要: 中国传统图画历来注重创造境界,以“妙于生意能不失真”为得真境界;而“境界”一词乃从文学得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原标题:杨琼:图画不能缺失文学性


在中国文化的框架内用“图画”一词,或许更能概括“中国画”的本质。从内涵上看,“图画”承载着诸多功能,具有文化上的传承性;从外延上看,“图画”对于今天人们对“中国画”形式(技法)的理解具有正本溯源之作用。本文用“图画”而不用“国画”或“水墨”是沿用古人的说法,使“图画”一词的词性更灵活,内涵更丰富。如《汉书·苏武传》记“图画其人于麒麟阁”;王微《叙画》言“以图画非止艺行,诚当与《易》象同体”;米芾《画史》云“古人图画,无非劝戒”,如是。


一言以蔽之,文学性是图画表现的基本属性,这是由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决定的。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图画脱离了文学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将无从谈起。观今日中国之图画,文学性缺失已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亦是导致今日之图画无法达到以往各朝之图画高度之原因。谈超越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梦想。


全球化说到底就是西方化,在西方文化的侵袭下,传统的文艺创作要想坚守自己的阵地,不被外来思想及意识形态所异化或影响,显得困难重重。一百年来,西方文艺思想的东渐从某种程度上“革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舶来品油画尚不必说,遗憾的是那些“舞文弄墨”的图画家们亦喜欢用西洋画法和观念来为图画创作披上新装,甚至走上了舍本逐末的歧途,完全抛弃了图画所应具备的性格。


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俨然是艺术发展的途径之一,但一国或一民族艺术之根深蒂固的精神或形式被以“革新”之名改头换脸,乃至面目全非,则已经是南辕北辙、得不偿失了。即便不说当代中国艺术“去中国化”的做法不胜枚举,就连“坚守”传统画法的艺术家也逐渐远离传统乃至不知传统为何物。在全球化几乎已成事实的背景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类口号尽管有待商榷,但“审美精神民族化”必须坚守,否则图画将不再是图画,而成了泛绘画。对于成熟的艺术家来说,如果他的作品不能够融入民族情感、文化精神或人格力量的话,这样的作品终究是二流。


但凡伟大的艺术家无不经历过文学、哲学、历史,乃至宗教等“文学”样式的陶冶。而观今日中国之图画,在某种意义上已失其学术独立之性格。图画者更多时候是在彰显作品表现之技法,而对文化接受之涵养表现漠然,图画中的文化精神已然在创作过程中被剥离。如此,图画作品即便惟肖惟真,亦是徒窃概念,失其生意了。


艺术与“文学(大文学)”之关系被割裂由来已久,二十世纪末以来尤甚;而图画一旦失其文学之根基,则如同纸上粉本,徒然摄山水、花鸟之形状罢了。中国传统图画历来注重创造境界,以“妙于生意能不失真”为得真境界;而“境界”一词乃从文学得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我且把“能写真景物、真情感”当作是对“境界”一词的解释。诗词“能写真景物、真情感”则谓之有境界,图画亦然。诚然,得境界者非一朝一夕之功夫,一形一体之夺目,更非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者拾得。王国维强调,“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境言立志也,第二境言坚持也,第三境言体悟后之豁然也。这样的经历成就了知识分子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塑造了他们悲世悯人的伟大人格。成功的图画作品,之所以能豁人耳目、沁人心脾,奥妙全然在此。


有时候,画家在情绪的作用下为了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文学效果),会以牺牲形式(技巧)作为代价,或者说他们并不以美好(肖似)的形式为形式。当然,他们忽略技巧或形式,不是他们不能,而是不为。恰好相反,今天的图画家无法深入表现图画的文学性,只能以技巧(形式)来掩盖作品的情绪和文化精神之缺失,此为其不能而非不为。要读懂传统图画(内涵及外延)不容易,如同要读懂诗词曲赋一样困难,正是因为传统图画不仅追求形式上的东西,在博大深奥的哲理、寓意、典故、联想、象征、情绪等文化信息面前,技巧、形式不过是思想表达的工具。故此,我们在读中国古典画论之时,与其说是在欣赏作者对自然山川、花鸟鱼虫、亭台楼榭的描述,或图画技法的诠释,不如说是在感受作者对宇宙天道、阴阳五行、经世人生的认识。有时候,单看作品标题就能感受到其所蕴含的文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如果想彻底理解一幅作品到底在“说”什么,而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形式美的话,欣赏者必具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之功夫。


传统图画的特性是诗性智慧,把一种本是形而下的技艺塑造成不仅重人道、亦诉求天道的形而上存在,这也是中华民族之图画区别于其他民族之绘画的根本标志。应目会心,神与物游,图画是灵魂的艺术。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锻炼了图画家微妙玄通的品格,造就了图画朴素的形式审美背后蕴涵着的是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道”。文学是传统知识分子涵养心性、抒情言志、寄托情怀的不二手段,是他们立言,进而立功,进而立德的必经途径;图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如果缺失了文学性,将意味着画家缺失了家国情怀。一个没有情怀的画家,对待艺术自然缺乏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艺术创作便如同话语场上无根的幽灵。今天,那些穿梭于灯红酒绿、忙碌于参展笔会以及各类商业应酬的图画家们,其作品难以成大气象、大格局的原因,在这里似乎可以找到根源。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