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七夕|厦门艺术家的感人爱情:为你出资办学,为你悉心照料,为你操劳半生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子申文艺坊

摘要: 七夕总与爱情有关。历史上,书画圈里也从不缺浪漫,夫妻书画家更不在少数。这些神仙眷侣们,因笔墨丹青走到一起。他们的爱情故事,连同艺术家本人的作品一起,被追随者津津乐道。而更多的艺术家伴侣,则相互扶持,一...

叶子申 | 文




厦门、福建艺术家的爱情故事


七夕总与爱情有关。

历史上,书画圈里也从不缺浪漫,夫妻书画家更不在少数。

这些神仙眷侣们,因笔墨丹青走到一起。他们的爱情故事,连同艺术家本人的作品一起,被追随者津津乐道。

而更多的艺术家伴侣,则相互扶持,一直到老,为了对方厮守终生,甚至拼尽了全力,去守护那份爱,那份家庭的责任

如今,七夕将至,我今天就带大家一起看看,厦门、福建艺术圈里那些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

 

1

杨夏林、孔继昭:为你出资办学,与你携手创作



杨夏林、孔继昭夫妇在画室


杨夏林:别名杨嘉懋,福建仙游人。我国箸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师从傅抱石、李可染、黄君璧、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名家。1949年到厦门主持创办厦门鹭潮美术学校,执教直到退休。擅长山水,开创了福建山水画之先河,人称“杨家祥”,有“中国榕树王”之誉。


孔继昭:北京人,中国知名写意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厦门画院画师、福建美协会员。

 

爱情故事



1955年6月,鹭潮美术学校第一届全体毕业同学及老师留影(二排左三为孔继昭)


杨夏林和孔继昭的爱情故事,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当时,杨夏林是返国侨生,风度翩翩,才艺出众。而孔继昭,是北京名门之后,因为热爱艺术,孤身远赴西南求学。于是,在学校,他们两个相遇并且相恋了。


作为孔家四小姐,孔继昭的婚姻问题,也是家族所操心的。那时候,她的三位姐姐,都是受父亲之命,许配给了当时的官员公子。按照“惯例”,孔继昭也要步这样的“后尘”。


不过,孔继昭却排除家庭压力,选择自由恋爱,与杨夏林结为夫妇,并一起从西南山城(国立艺专),来到东南海滨(厦门鼓浪屿),并在此厮守终身。


夫妇俩在厦门一起参与创办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相互扶持着,度过了许多难关。在校园兴办晚期,碰到重重困难,孔继昭都尽力支持丈夫杨夏林。


俩人的儿子杨维凡说,“办学初期(1951-1953年),孔老师都是自掏资金垫入,用于修补教校园舍,购置课本和学子的饮食开支等,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工资都是形式上的,根本没领到,一直继续到1953年学校建立董事会,由董事会筹集了部分资金,以及市文联与相关部门补助,才度过难关”。



台湾蝴蝶兰(孔继昭与杨夏林共同创作)


除了教学事业,他们也夫唱妇随,一同携手创作。


上世纪70年月未80年月初,应国家文化部的约请,孔继昭和杨夏林一起,代表福建省到北京参与为人民大会堂及国宾馆等国度级欢迎宾馆作画,时期创作了少量精美的作品。


他们常常珠联璧合一同创作,如《台湾胡蝶兰》。


其中,胡蝶兰花的优美细致,枝叶的脱俗清爽,皆由孔继昭一笔一划活泼出现,加上杨夏林增加后面的山川岩壁,让不曾亲眼所见的空谷幽兰跃于纸上,如临其境,绘声绘色。

 

 

2

王仲谋、黄丽锦:相伴数十载,她为家积劳成疾



王仲谋全家福


王仲谋(1920.6~1990.10),先后在安溪、厦门、集美等地任教。1956年调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后任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副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画院副院长、厦门文联顾问等职。擅写意花鸟画,其水墨雄鹰,人称“福建鹰王”。


爱情故事



王仲谋



王仲谋《鹰》


王仲谋是福建知名的画家,因为擅画鹰,有“福建鹰王”之称。


实际上,他的成功,除了本身技艺高超外,还因为身后有位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贤妻——黄丽锦。


黄丽锦出生于―个富有殷实的华侨工商业主的家庭。年青时,她跟随母亲,从印尼回国,并就读于陈嘉庚创办的集美中学。


抗战期间,集美中学内迁安溪。在这里,她结识并爱上了才华横溢、敦厚朴实的老师——王仲谋。


他们结婚后,从安溪到厦门,到集美,相依相伴数十载如一日。


一开始,王仲谋在学校教书,黄丽锦就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幼儿园的托儿所当保育员。1959年,黄丽锦毅然辞掉工作,在家当起了全职保姆。


1960年前后那场“三年困难时期”,人们饥肠辘辘、食不果腹。“但为了支持父亲工作,为了养活一群嗷嗷待哺的儿女,母亲强忍痛苦,频频将娘家陪嫁的黄金首饰拿到银行兑现现金,换来粮食,维持全家人的生存,直至变卖所有嫁妆。”王仲谋的女儿王韵藜说,“为此,父亲深感内疚,深感对不起母亲,总想有一天能把它赎回来,要还给妻子,给我们每个儿女,每人置一条金项链”。



王仲谋全家福


妻子也十分支持王仲谋的创作。每天清晨,王仲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研墨,然后就构思作画。如果没去上课,他便在家里创作。一旦投人画画,谁也别想中途让他离开画桌。


王韵藜回忆说:记得,每次放学回家,妈妈煮好的饭菜端上桌,三番五次地喊父亲吃饭,而他顺口答道:“等一下,等一下。”可是一等再等,就不见他停下画笔,挪动一下身子。


“我们早就饿了,母亲就叫我们先吃。而母亲却要等到父亲放下笔,给他重新热好饭菜,才与父亲一起吃饭。每次父亲画了满意之作,便得意洋洋地叫母亲观赏,母亲看在眼里,喜在眉梢,她为画中的山水、花鸟所吸引,但嘴上却不说一个‘好’字,最多是亲热地抛给父亲一句:‘嗯,有什么好,乌臭臭!’”王韵藜说,听了母亲之言,父亲更乐了,他知道,这是正话反说,是爱妻对他画作的肯定和赞赏。


由于终年累月的劳累,黄丽锦积劳成疾,于1988年9月7日离开了王仲谋。她去世时才61岁。那一天,王仲谋刚送走来访朋友后回屋时,见到妻子因吐血过多,跌倒在地。


虽然尽力抢救,但回天无力。王仲谋不相信妻子离去的现实,他捶胸痛哭,扶着妻子的遗体说:“怎么就走了,早上洗的衣服还没干呢,还晾晒着昵……”


3

朱鸣冈、林端正:她永远是“朱大哥”的“小妹妹”

 


 朱鸣冈夫妇


朱鸣冈(1915-2013),安徽凤阳人,原籍江苏宜兴,长居厦门。画家。鲁迅美术学院荣誉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一、三、四届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文代会一、二、三、四届代表。

 

爱情故事



朱鸣冈



朱鸣冈木刻画


朱鸣冈自幼尤其喜爱绘画,1934年入学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


当时,苏州美专群星璀璨,后来画《开国大典》的董希文,就是比朱鸣冈高一届的学长。但考虑到父母省吃俭用,才能供得起他一学期120元的学费,后来,朱鸣冈选择了肄业,想早点挣钱养活自己。


1938年初,朱鸣冈考取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的巡回戏剧教育二队当美术干事,在这里,他接触到左翼思想,发表了大量木刻作品,并参加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


1939年,朱鸣冈随剧教队巡回演出到福建沙县,住在江西会馆楼上。


在那里,他结识了妻子林端正——她与朱鸣冈夭折的妹妹同年同月同日,都生在端午,因为她还是正午生的,所以取名“端正”。


正因为有这一层奇缘,林端正一直说自己是“朱大哥”的“小妹妹”。



朱鸣冈、林端正结婚照


1943年,林端正高中毕业,生活已相对安稳的朱鸣冈,便与林端正完婚。


也在这年,朱鸣冈经人介绍,到永安师范当了美术教员。永安师范前身是福建师范,抗战期间,为避战火,迁到永安。


也是在那一年,由朱鸣冈创作的《鸣冈木刻画集》第一集、第二集机印本发行。这在当时是全国木刻界的一件大事。


可惜,因为当时印刷条件和经济原因,画集发行数量极少。


就在这本木刻画集中,朱鸣冈充满爱意地为新婚妻子也精心刻画了一幅,名曰“祝君健康”的作品。画中,短发秀美的林小姐,举杯向读者衷心祝愿,使这册充满悲凉激情的战时木刻集凭添了一番温馨。


婚后,朱鸣冈夫妇生活也十分甜蜜。朱鸣冈每逢工作调动,妻子林端正也都一路跟随。


1953年,朱鸣冈调到刚组建的沈阳东北美专(后改为鲁迅美术学院)任教。林端正也跟着调动。


1949年到1953年,她在大连的图书馆当馆长,到了沈阳,本来上面想安排她到沈阳市的图书馆继续担任领导职务,但她没有去,而是追随“朱大哥”到鲁美。


“我没有官瘾。”林端正回忆说:“我们认识74年、成婚70年了,他是我的朱大哥,我是他的小妹妹。”


几十年来,每晚,林端正都给老伴烧水泡脚,泡完脚还要按摩,“按摩脚上的五个穴位,一共五百下”。然后朱鸣冈去休息,林端正再自己泡脚。


据说,朱鸣冈天生体质就不好,加上早年颠簸、中年受苦,最后竟能享近百之寿,与老伴的悉心照料有绝大关系。


4

邓伯元、朱雁娴:美术界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邓伯元、朱雁娴夫妇(右)


邓伯元,1973年生于福建莆田 先后毕业于泉州师范美术专业、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莆田市涵江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朱雁娴,女,出生于福建省东山岛,2004年获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学历,2016年获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画研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爱情故事

 


邓伯元、朱雁娴夫妇在创作


邓伯元和朱雁娴的爱情故事,在福建的文艺圈“知名度”颇高,许多人都羡慕俩人的爱情,并戏称他们是美术界的“神仙眷侣”。


两人相遇在福建师大美术系。据说,邓伯元在追朱雁娴时,颇使了一些“手段”。他常托朱雁娴买东西,如铅笔橡皮擦买起,买来又故意不给钱。


他知道,朱雁娴从小苦惯了,会很在意几块小钱的,只要不还她钱,这小姑娘就跑不了!


不久,他就对她说:有个同学家太有钱了,家里到处都是书。就带着她一起去看。从此就搭上了。


而在朱雁娴的心目中,邓伯元在那群同学中貌不惊人,黑不溜湫,土里土气,但专业水准却很拔尖,而且还特别地勤奋。


她发现,晚上没上课,邓伯元就会爬墙翻进三楼教室里去,那是本科班学生画素描的地方。朱雁娴想跟他一起进去。但邓伯元想,一个女孩子家,怎能跟自己去爬墙头,太有失体统了,于是想办法去求门房开门。


深秋时节,校园里的芒果树,挂上了累累果实,俩人偷偷地摘了一捧,去巴结看门的老头。老头见了芒果露了笑脸,也感动于这对小恋人的诚恳态度,于是开了教室的院门,让他俩上教室。


其实,邓伯元已经把一米多高的大卫头像画得差不多了。朱雁娴在旁,徒增了画画的灵气和进度,十天下来,巨型大卫头像素描画成功了,也让朱雁娴真切地感受到这个莆田男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



沃野千秋(国画)  邓伯元  朱雁娴   合作


当然,他们的相恋过程,也遇到一些挫折。


1996年夏天,学校放暑假时,邓伯元专程送她回东山的家。但是,来到朱雁娴家,邓伯元却被她的几个亲戚故意“刁难”。


在朱父那一代人心目中,贫穷的莆田人,一直在闽南各地做蒸笼、拉人力车、做豆腐,虽极尽勤劳辛苦,仍长期无法摆脱贫穷的厄运……


后来,经过重重努力,这对小恋人最终排除偏见,结为夫妻,并耕耘于莆田美术教坛二十几年。他们平时利用课余时间钻研中国画,并已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多年。


俩人在美术创作上的配合也十分默契。他们合作的体现家乡沁后村的乡村面貌的作品《正午》,曾获得2006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半夏》、《沃野千里》也相继获奖。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们不是属于那种大相径庭或是大融合,而是一方的成就,会促使另一方的新探索,画画让他们的相处有一种你追我赶的张力。


在生活中,他们已形成一种默契,你在上课,我就在家做点家务;你去写生,我就照顾孩子照料家庭,两人的相处之道有自我,也有谦让。


世间家庭组合的方式千万种,爱情、婚姻、家庭,人的一生不长不短。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邓伯元与朱雁娴两人间的执“笔”之手,与子偕老的笔墨情缘, 如一段静水流深的山间清泉,纯澈悦耳……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