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失控恰恰在于策展人自己失控,卑微地混迹于艺术界并与各类人士打得火热,似乎比撰写厚实的展览文章更有用。客观而言,社交对策展人来说,并不是不重要,而是要如何不卑不亢地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根据行事的方式,策展人可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低调策展人和强势策展人。低调策展人在展览中放弃走上前台的机会,让艺术占据舞台中心,最大限度地消除策展的干扰。而干预型的强势策展人喜欢舞台上镁光灯的照射,甚至在展览中展出策展人策展的过程,比如展出策展人拜访艺术家工作室的日记。我个人倾心于干预型策展人,从中可以获得怎样从策展的角度去看当代艺术的启示,而且艺术家也期待作品能够在策展人所提出的观念和在现场对作品的安置下产生新的样貌和性质。因此,对干预型策展人来说,策展人的创造性如何,将在展览的实施进程中显露无遗。但干预并不意味着策展人可以把参展作品仅仅视为原料,也不意味着策展人可以过度干预或介入艺术家的创作,实际上艺术家也反感策展人对作品的过度干预。如何让作品在展览中熠熠生辉或者是暴露缺陷,才是策展人的职责所在。
作为策展人,需要经常在群展和个展之间切换,策展人在艺术家个展中发挥的空间并不是特别大,群展中的策展人更像是一个导演,发挥的余地十分充足。但在群展的策划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选择一个展览主题或取一个展览名称。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今天的中国策展人已经很难再提出明确的呼吁或倡导明确的潮流,毕竟过于明确的词语总让人想起口号,而口号总会显得空洞,所以现在很难以一两个展览就能奠定策展人的历史位置或归纳出他的明确主张,今天更看重的是策展人在理念和观点上的延续性,而不是概念的一蹴而就。
另外,我也不太认同“独立策展人”的概念,或者说不认同今天在国内仍然自我标榜为“独立策展人”的做法,或许“独立策展人”的概念在10年前能够成立。但对于今天的情景来说,“职业策展人”的称谓更为中性和客观,即以策展为职业。“独立”需要独立于资本和体制,现今任何“独立”的概念恐怕都缺乏成立的条件。
最近几年的趋势是机构策展人当道,比如某某美术馆或艺术博物馆策展人成为国际大型双年展策展人的比例远远高于非机构策展人。机构策展人由于在场地和经费等方面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在更高的平台上做出成绩,得到艺术界的关注也能够成倍地放大。但也有不少在美术馆或艺术博物馆任职的策展人由于不堪机构官僚主义和管理制度的限制,离开美术馆,成为商业画廊策展人。策展人的流通虽然会造成机构发展的不稳定,但对于整个策展行业是有益的。毕竟一直在同一机构工作,面临的各类情况将渐渐不再陌生,策展会失去动力和挑战。
因此,策展如何自我更新就成为每位策展人不得不面对和遭遇的窘境。人云亦云或老生常谈是策展理念更新缓慢的原因,虽然避免老生常谈在贫瘠的现今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策展即挣扎——在贫瘠的时代中挣扎,策展的目标是摧毁艺术的现有条件,使艺术陌生化,所以高标准的策展人的每一次策展,都应该是第一次策展或者最后一次策展。
对中国艺术界来说,20世纪90年代直至2005年左右艺术市场的繁荣,是策展的黄金时期或创造时期,现在策展作为专业已经相对稳定和固定下来,不具备行业的前沿性,所以策展在今后将越来越难有所作为,但不可否认的是,策展仍然能够给艺术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作者为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