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文物保护:如何让“棉花棒”变“杀手锏”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3-24 来源:南京日报

摘要: 建立文物保护的管理与惩戒机制,可以借鉴环保领域的“黑名单”制度。凡是有破坏文物行为的开发商和施工单位,都要被列入“文物违法企业黑名单”,除了接受《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外,还要付出比交罚金更大的代...

原标题:文物保护应让“棉花棒”变“杀手锏”


一纸50万元的罚单,无法弥补文物建筑被肆意损毁的代价,也难以抚平断壁残垣留给人们的锥心之痛。当文物建筑成为开发商的“眼中钉”时,仅靠一点罚金筑起的“防线”,根本阻挡不了推土机的无情碾压。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用更严厉的“惩与罚”让违法者不敢铤而走险,已然成为守护城市文脉的最紧迫任务。


不只是南京,因房地产开发而被推倒、损毁的文物建筑,正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在商业开发的利益驱动下,《文物保护法》规定的50万元最高限额罚款,远远不能遏制开发商们的逐利冲动。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与环境保护极其相似:违法行为风险小、成本低,使得违法者对破坏文物的后果无所顾忌。


按照现有法律规定,被损毁的不可移动文物必须是国家级或省级文保单位,才能按照故意损毁文物罪立案,否则便无需承担刑事责任,最多罚款50万元。对于不差钱的房地产企业而言,这点代价相比巨大的商业利益不过是九牛一毛。


文化遗产,需要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来共同守护。保护文物,也非文物部门的一家之责,需要建设、国土、规划、司法等相关部门的共同介入,形成震慑破坏文物行为的巨大合力。


建立文物保护的管理与惩戒机制,可以借鉴环保领域的“黑名单”制度。凡是有破坏文物行为的开发商和施工单位,都要被列入“文物违法企业黑名单”,除了接受《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外,还要付出比交罚金更大的代价。比如,在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项目中,相关部门可以在招标时对有破坏文物“前科”的企业说“NO”;对于破坏文物的建设方、施工方,情节严重者可由规划和国土等部门吊销其相关许可证……


尊重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脉,是参与南京城市建设的房企“必修课”,也是必须要遵守的底线。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文物保护不能只靠罚款这根“棉花棒”,只有用更严厉的“杀手锏”切中违法者的痛处,才能为文物建筑划出一道无人敢逾越的“保护红线”。文物保护的预防和惩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希望这次颜料坊文保建筑遭损毁事件的处理,能够成为南京文物保护的重要转折点。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