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艺术展——吸引观众才是硬道理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6-05-03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方维甫

摘要: “妇好”展和“海昏侯”展,让观众领略到了厚葬是我们传统文化特色,如果没有厚葬,我们现在可能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看不到了;同时,通过展览,观众能够更直观真实地了解到,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权力地位与个人财富的关...

原标题:艺术展:吸引观众才是硬道理


艺术展——吸引观众才是硬道理


4月9日,第十三届(2015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终评入围名单公布了,让观众爆棚争看《清明上河图》的“石渠宝笈特展”没能入围,很多人感到意外,只好笑称:“这届观众不行!”


细看名单,发现其中有一个展览是我看过的,其他展览则一点都不了解,也没听谁特别谈起过。我看的那个展览,是全面展示一个很重要的考古发现,从展览主题、展陈设计到文物选配都非常好;展览设备也是一流的,展柜恒温恒湿还带冷光源,为让观众能把里面的文物看清楚,连玻璃都是不反光的,跟没有似的。此展览正式开展不久的一个周日我去参观的,可是整个一上午来看展览的观众(包括与我一同去的二十余人)也就六七十人。大家都知道,办这类大型展览要花费很多钱、占用很多资源,可弄出来没人看实在太可惜了。而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这就让人觉得,观众与评审者在评判一个展览时,标准可能完全相反。观众叫座的展览不一定能让评审者叫好,而评审者首肯的展览又可能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看。


于是有人推测,今年同样人满为患的首博办的“妇好”展和“海昏侯”展,在明年评选时可能也会名落孙山。尽管比较起来“海昏侯”展显得仓促而粗糙,而且观众也多是集中在海昏侯墓出土金器的展柜前。


当然,受众多的事物不一定就好,比如,一些很低俗的东西就曾经很有市场。这道理大家都懂。可问题是,这展出的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文物是什么?文物就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物,她可以让人们在往前张望而迷茫失落之际,回看时能带来一点自豪和自信。而这些展出的文物从质量到品位,再“高大上”不过了,观众难得爱看一次,为什么评选专家们却没能相中呢?


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是全景式表现北宋东京汴梁的,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华市景表象,而恰恰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正如清代人郑大进诗句所云:“可堪回首东征日,赵国山河黯夕阳。” 如果说观众没看出来,专家可是眼里不揉沙子。所以“盛世”展“危图”是展览不能入围的原因。


同样,“妇好”展和“海昏侯”展,让观众领略到了厚葬是我们传统文化特色,如果没有厚葬,我们现在可能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看不到了;同时,通过展览,观众能够更直观真实地了解到,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权力地位与个人财富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因此,从现实来看,专家评委们很难认为这些东西会有什么积极的借鉴意义。所以推测它们不能入围不是没有道理。


真是这样吗?


如果这样的理由能成立,那么,我们很难再办展览了。因为我们现存的文物绝大部分是过去历代封建王朝遗留下来的,而且多是皇亲国戚、官僚豪绅的遗物。那么“让文物活起来”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都无法将其落到实处。显然这样的理由极其片面。


当然,入围肯定是有理由的,但不考虑观众的喜好和接受程度,是不可想象的。尽管观众的选择会受到舆论、事件、时尚等因素的影响,但最关键的一定还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因素。


比如,在我个人的参观经验中,“文革”时期的“收租院”和“慈禧的奢侈糜烂生活”等展览,印象最为深刻。且不管其中刘文彩收租院和水牢的真实性以及慈禧一顿饭与百姓一顿饭价值换算的准确性,我们都不得不承认那是非常成功的展览,受众之广、影响之大,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道德取向与价值标准,甚至今天还有着潜在的影响力。


这就告诉我们,观看的人多,就会有共同的话题,就可以形成共同的文化氛围,就能改变社会群体的道德追求和思想境界。如果一个展览没几个人看,不仅浪费了巨大的公共资源,还会分散拆解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所以,一个正能量的展览没有观众,绝不能称为好展览,而能吸引来大量观众才是硬道理。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