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首先物境的获得需要走进大自然中,感受其林泉之意,通过观察池塘春草、园柳鸣禽、涓涓溪流,然后通过目识心记,就可以得其物境。关于情境的获得,需要大自然与人类心绪的交汇,视境于思,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汇在大自...
原标题:花鸟画的意境美(上)

雷家民 香醉枝头 90×90cm
意境是中国画理论的一个重要论点,在花鸟画中意境是衡量其艺术水准的重要因素之一。意境与绘画的创作发展休戚相关,一幅成功的花鸟画作品,不仅要有精湛的笔墨功力,娴熟的线条表现力,和谐的色彩构成,还要有想象力、感染力,借其中遇见的色相、和谐、秩序,表达自己的灵魂之意,使心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具有意境美的花鸟画能带给人以无限的畅想。
意境的生成与衍变
意境就是在绘画作品中所体现的独特情境和有意味的面貌。在中国画中对于意境的重视萌芽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的分崩离析,社会的动荡不安,导致一些怀有家国之忧的文人墨客感到了对于家国的无奈,他们随即把情绪转入青山秀水中,在那里找寻抒发心灵的栖息地。也正是因为大自然的滋养,才使得绘画的理论与实践有了突破性进展。南朝的宗炳根据自己的周游与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山水画创作的“澄怀味像”的创作心得,同时代的王微也发出了那个时代的呐喊:“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从两位理论家的深悟可以看出在中国画早期,人们对于绘画的创作观就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走向,不是模仿自然,不求真实描摹,而是在绘画中怀有澄净之心,进入一种虚空澄明的境地,注重在创作中体味世界的灵虚之美。与大自然合二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绘画境界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花鸟画的创作中也不例外。
画中意境首先离不开意,意与象是紧密相关的。形象是创作的源泉,意出于象,而高于象,不能离开象而单谈意,也不能把象与意混为一谈。宗炳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曾有言曰:“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区于书策之内”,宗炳对于象外的留意可以说是中国画审美意识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正因为对于“象外”的自觉关注才有了后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妙于生意”的理论精粹。中国画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我们总能找到中国画之所以重意境的根源所在。
花鸟画中的意境美
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对于“境”有独到的见地,他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关于诗的境界说运用在绘画境界的发展上也是合情合理的。首先物境的获得需要走进大自然中,感受其林泉之意,通过观察池塘春草、园柳鸣禽、涓涓溪流,然后通过目识心记,就可以得其物境。关于情境的获得,需要大自然与人类心绪的交汇,视境于思,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汇在大自然的物境之中,体验“忘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提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在意境层面则是:通过思考,通过度物象,从而达到取其真的目的。造境中的真必合乎自然而超越自然,它不是照搬客观真实,而是一种超越。中国画中意境美是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也就是说,中国画中的意境美要情景交融、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人们对于花鸟题材的喜爱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帛画、漆画中花纹、禽鸟、虫鱼、龙凤等形象,活泼异常,多姿多彩。花鸟画的发展是一个由重写实到重写意的发展过程。例如从五代黄荃的严格精微的工笔花鸟,再到后来北宋崔白的稍微放笔,直到明清的写意花鸟,都显现了由重写生外形到重心灵显现的过程。这心灵的显现,就是一种意境的传达,这境界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意之美。其境界是画家俯瞰自然,超越自然基础上的自在兴观。画面意境的营造最直接的体现在纸张上就是画面中空白的安排,空白是看不见的画,是虚形,所画的是实形。在这实与虚中构成了画境。翻看齐白石先生的花鸟画作品,所画的题材大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充满了生活趣味。例如在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的时候,首先被画家巧妙地构思所吸引,画面上没有画一只青蛙,只用水墨画了起伏的山峦,在山涧的乱石中出现湍急的溪流,几只蝌蚪顺着水流游向我们,如一个个音符在水中组成了一曲欢快的交响乐,虽然画面中没有画青蛙,但我们似乎听到了蛙声水声交汇的声音。其次,这幅画充分体现了画家对于空白的处理和应用。画中不着一色,水和天空以空白来表现,两侧山峰,中间溪流,突出了画中主体,画面简单却充满了生机。这黑白的组合不着色彩,但墨即是色,墨的干湿浓淡营造出了一种假想的真实感,那里仿佛是我们曾经都似曾相识的情景,这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带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有意境美的画面中,就是会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宇宙万物千变万化,看到的人也各不相同,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经验范围内的判断与理解,这样绘画作品反而具有更加丰富的意义了。在画境中,看似是无人的境界,可是中国画家自己的人格个性完全融化在画境中,那么和谐,充满意趣。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