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自然天成,将书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真实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
原标题:异与真 三大草稿流转绝世珍宝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的创作、探索、发展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浪潮,成为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分别誉之为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展现三种境界,三种人生。书画圈网小编综合对书法的理解,理性地摸索经典之作,感悟行书之贵,传承艺术精髓。
书写心境之异
1《兰亭序》:游心骋目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在兰亭雅集,通过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的形式,以实现所谓“修禊”目的。赋诗结束后,大家公推王羲之作序,王羲之乘酒兴即席挥墨,写下了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序》,在“游目骋怀”心境下书写的作品,即便是草稿,也依然掩盖不住其中的文人雅兴,故《兰亭序》文书俱美,韵味十足。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自然天成,将书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真实传达出自己的心境。
2《祭侄文稿》:沉痛切骨

《祭侄文稿》
与《兰亭序》相比,《祭侄文稿》的书写心境则走了另一个 极端,可以用“悲愤”二字来概括。该稿书写于唐乾元元年(758),是为祭奠三年前(755)在安史之乱中阵亡的侄子颜季明而写的祭文。想到颜门忠烈为保家卫国而“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惨景,颜真卿心潮澎湃,墨泪俱下,哪里还能意识到自己是在写书法?故书写不计工拙,手随心动,草稿的性质最为明显。有人 将《祭侄文稿》比作颜真卿当时的心电图,可谓善喻。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
3《黄州寒食帖》:豁达超逸

《黄州寒食帖》
北宋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团练副使,生活潦倒,精神抑 郁,到黄州第三年(1082)的寒食节,苏轼写下了这两首寒食诗。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黄州寒食帖》,应当是苏轼在元丰六年或七年离开黄州后所书,但挥毫落 墨之间,在黄州过寒食节的情景历历在目,那种“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心境,可谓郁闷至极。
《寒食帖》字字凄凉,情感波澜起伏。一生虽屡遭政治迫害,颠沛流离,辗转奔波,但他却能努力地寻求自我解脱,如果东坡居士没有经历如此磨难,就不会创造出情感饱满的作品。
作品风格之异
1《兰亭序》:飘逸飞扬

《兰亭序》局部
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忽右,气韵生动,这种特 点正如清代包世臣所说:“《兰亭序》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在结构上,极尽变化,提按分明,收 起得当,一笔不苟,十分精到,总之,《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 之造诣。
2《祭侄文稿》:浓重枯涩

《祭侄文稿》局部
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书于公元758年 (唐乾元元年)。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 情流露于字里行间。画用笔中舍弃了对起笔、收笔和转折、勾趯等处的刻意求工,但却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结体则变严谨端庄而为宽松多态,章法又随势 产生紧松、疏密的变化,线条节奏随着作品的展开而不断改变。这正体显出颜真卿书法的艺术创造力和高层次的书美意趣。
3《黄州寒食帖》:起伏跌宕

《黄州寒食帖》局部
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然而,天下三大行书无论多有天壤之别,但所蕴含的“真”是其艺术生命的本质体现,是书写者心境的真切表现,是书写者情感最为强烈时挥墨而成的笔迹。正所谓书为心画,一个人的语言,反映其内心境界;一个人的字迹,反映其德行品性,即是艺术的真与美,才能产生经得起考验的经典作品。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