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穿墙术打破艺文间的壁垒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02-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摘要: 一个人可能不止一业,不止择一业而尽一生,而是能在不少领域崭露,显示出精神生活的丰富。鲍勃获奖的意义在于他以自己的才情融化艺文之间的壁垒,他的内心并不在意这些界限,在艺文面前,时而感性勃发,时而思辨冷峻...

原标题:穿墙术


鲍勃·迪伦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让人觉得有点意思。通常认为,既然是文学奖,就是奖给从事纯粹的文学创作的作家,在严格意义上,他们的工作离文学奖最近,获奖的可能性也最大。鲍勃则是美国的摇滚歌星,他的职业就是表演,似乎离文学很远。的确,从资料上看,鲍勃集音乐、表演、绘画于一身,近于文学的就是他写下的歌词,但有人认为这与诗歌的审美距离还远着呢——因为歌词还得倚仗音乐才能发挥,这种以民谣方式打进文学殿堂的运气,被鲍勃撞上了。


各行各业分工越发精细,细到干哪一行就干哪一行,不必跨界。跨界的人反而被视为不专,给人感觉是多才,是缺乏专业深度的。如今言说专业,狭隘并没有关系,甚至进入一条死胡同无路可走,也可以守其成。如此,也就越发走向单一。譬如书法艺术,渐渐就分成了从事创作和从事理论两大类,而从事创作,又细分到楷、草或者隶、篆,因此一个人就是一个标签、一个归属,一提及就知道此人善楷书或者善篆书。似乎身份缘此而鲜明。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宫廷厨师返乡,乡亲皆来问询,并恳请他露一手让大家一饱眼福、口福。御厨一不吭声二不动手,最后扛不住了只好坦言:宫里分工细之又细,俺是专门洗葱摘葱的,余下皆不知晓。所谓的“器”就是这样——一个杯子、一把水瓢、一张椅子,大抵用处只有一个。如此的不足就是无广度可言。


分工越细,着眼点和落脚点就越小,越发没有施展的空间和兼容的可能性,单薄、枯落甚至没有什么意思,重复多了起来。一个人学“二王”简札,笔下春风浮动杨柳依依,不可谓不美观。一生专于此,学深学透,总是在这个语境里往复,也就被囿守了,熟得很,俗得很,徒有“二王”之名。古代文人的身份不是单一的,跨界而多能是很自然的追求。有的文人在文学界是作家,在美术界是画家,在书法界是书法家,在理论界又是个善论者。角色多重,却都表现得有声有色。在一个跨界多能的人眼中,各界的界限是模糊的,自己的角色随时置换,也就自然而然了。在一般人眼中,艺、文诸门类是有鸿沟的,尽管文理艺理从理论上说是相通,但说起来容易的理,实践却困难之至。在鲍勃的眼里,艺和文似乎是没有障碍的,可以随时跨越,或者融汇,游刃有余地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些为数不多的具备跨界能力的人,可以在文学上获奖,可以在音乐上获奖,也可以在美术上获奖。尽管这些人的志趣并不在获奖上,而在享受诸门类探求的过程里。这些过程充满了乐趣,比获奖更有意思,使他们乐此不疲。


每一个文艺门类都有自己的系统,具备与其他不同的独立品质。不同的创作机制,不同的表现手法。写一部长篇小说需要几年工夫,写一幅行草书还不需半天,因此它们的差异性总是被人强调,使人专注在一个点上,成为一个单一的书法家、画家或者作家,以为如此更能尽到作为专门家的义务,如同一条浑然的鱼皮肉不连地被切成好几块,每人研究一块,君子自守,相互间无干痛痒,无意于横向交流。守住自我小摊子的人很多,也有了成绩。一个人有自己的发展观,大多信奉“人专则传广,发则废”之说,这是和鲍勃所不同的。艺文间相通的路径往往被人为地封闭了——这很像一个房间,墙很厚实,却不开窗。人在里边,安全实在,只是有些沉闷了。


一个人究竟适宜做什么?未必就是今日之喜好的那一门。一个人可能不止一业,不止择一业而尽一生,而是能在不少领域崭露,显示出精神生活的丰富。鲍勃获奖的意义在于他以自己的才情融化艺文之间的壁垒,他的内心并不在意这些界限,在艺文面前,时而感性勃发,时而思辨冷峻,时而又如他自己说的,是一个胡言乱语的人。蒲松龄曾描写一个有穿墙术的仙人,在他眼前没有墙这个概念,在别人看来是森严的壁垒,他如此轻巧地贯穿而过。


鲍勃如此。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小苏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