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6月25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6”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幕。朱青生教授担任展览策展人,将通过“一年之鉴”这一研究方法,围绕2016年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热议话题,呈现新现象、新动向和新方法。
原标题:凤凰艺术 | 民生两周年,带你一口气看尽2016中国当代艺术圈之最
2016年鉴展·民生两周年
2017年6月25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6”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幕。朱青生教授担任展览策展人,将通过“一年之鉴”这一研究方法,围绕2016年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热议话题,呈现新现象、新动向和新方法。与此同时,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两周年庆在此日同时召开,“MS美术馆之夜:共振”火爆全场。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现场报道。
一切艺术,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当代艺术。
今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开办以来的第三年,自第一届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就合作举办年鉴展。本次展览,由朱青生担任策展人,不仅将2016年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品进行展示,还包含了最具重要性的展览及艺术事件,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内集中陈列。
▲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开幕式,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理事长李文华开幕式致辞
▲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开幕式,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开幕式致辞
▲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开幕式,此次展览策展人、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介绍展览情况
▲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副主任滕宇宁主持展览开幕式
▲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开幕式,嘉宾合影
▲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开幕式现场
本次“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6”将现场展出122位年度选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艺术家在2016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36位艺术家的原作。这些作品和文献记录是《年鉴》编辑部以2016年全年近4000个艺术展览及活动、10000多种发表的文献阅读综述、几千位艺术家的活动档案为根据进行甄选,根据编辑委员会的意见修订补充后的结果。
那么,入选年鉴展的艺术家,是根据如何的甄选方式进行的呢?在这里,担任本次展览策展人,并同时担任《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的朱青生为我们介绍:
“我们的评选机制就是不评选,我们只统计,每年要有一万种文献被阅读,几千个展览被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回归方程计算和权重,计算出本年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然后做一个排序。
这是一个基础性的统计工作,但我们必须也照顾要把一些非常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整合进来,因为这样的统计工作,由于它是机械性的,所以对年轻艺术家的统计而言,是有一定缺陷的。于是,我们就请了一些根据统计最有影响力的批评家和学者,他们在个人推荐和选拔一个艺术家进入前面去。我们有一个编辑委员会和一个学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做这样的统计和研究,力保将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编撰进去。而最后的排序,这122位艺术家,便成了今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中所呈现出的参展艺术家。”
▲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著名批评家、策展人朱青生导览现场
▲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艺术家、策展人邱志杰在现场介绍展览作品
▲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艺术家肖鲁在现场介绍展览作品
统归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就是记录变量,不记录常量。那么,在这样的大数据统计中,通过这样的计算和统计,最后得出的结果,在整个2016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是否可以发现一些变化和新的东西来呢?对此,朱青生表示,这种大数据的统计和研究,是一种新媒体和新方法,使得中国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再是通过一个面,也不在通过一个点来进行,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面,各种各样的点,艺术家把这些点交杂在一起,穿插在一起,把它变成一个不是镶嵌化,是通过各种性质和各种角度的问题,把它交织在一起,呈现为一个景象,而这种景象具有深刻的社会真实性和社会变化一种揭示痕迹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示的更多是一种真实社会变化的痕迹,而这种痕迹是一种以艺术的方式来显现的。2016年度有两个情况值得关注,其一是自媒体/众媒体正在分离景观社会,形成分散视点和超出理性、性质杂乱的状况;其二是新技术正在改变着艺术的整体样貌。二者相互关联,产生了不同的新观念和新感觉,致使当代艺术面貌产生变化。
▲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现场
2016年的艺术发展的一个表征,可以通过雅昌的AAC评奖作品的整体状态看到其突出的反映,即青年艺术家和“成年”艺术家感觉像两个时代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都和新媒体(至少是运用跨媒体)的方式来制作,这种对新技术的运用已经与传统美术中的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相去甚远,而这个状态恰巧反映了新媒体和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和人的重大变化。
朱青生在谈到2016年特别值得关注的情况时,认为当代艺术在新媒体的催动之下,产生出一种图像、信息和媒介的新模式。新模式将主题和问题用不同的经过采集、截取和挪用的媒体材料来组合呈现、不断变动,而且意义随观众的切入时间、状态和个人兴趣而随时变化,这是当今世界由众媒体/自媒体(社交网络)形成的“散点透视”的一个缩影:从不同立场提出不同角度的叙述和评论,抗拒“焦点透视”的中心舆论,从而形成了视觉与图像显现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就是朱青生所说的:“山水社会”。
▲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现场
而对于这次展览来说,朱青生认为这个展览根据它本身的甄选机制,它所展示出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会是取悦于人们,它是一种等待,它是当下人类的精神价值的展现,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去等待的,先行者的脚步,总会为后来的人们留下足迹。于是,朱青生在回答“凤凰艺术”记者问出的“大众会对这个展览有什么反映?”时,他说:
“我们做一个艺术时,哪怕做一个展览,要把最好的呈现出来,他不要,或者他现在还来不及要,那我们在等待,说不定有一个孩子需要呢。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国家,经济上和政治制度上有初级阶段,但是我们精神上和文化上没有初级。文化它是指向一个最高的存在和无上一种光荣的地方,我们应该指向那个地方。
过去我们说孔子之所以伟大,千仞之墙得门而入,就是说这个墙很高很高,有时候你要找到一个小的门进去。我们展览就是把千仞之墙里面的那种人的精神创举,把它开向很多的门,甚至推倒这个围墙,让大家可以随意的走动和路过。为了所有的人,我们准备了这样一次机会,哪怕没有人看,没有人需要。但如果这个事情是值得记录的,那我们就应该把它记录下来。如果现在人没有一个人去接受它,应该把它留在人类文明的记录中间,这就是我们的年鉴。”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部分作品
▲ 邓国源:《墟园》汽车金属残骸、玻璃钢、烤漆,尺寸可变,2016年
▲ 耿建羿:《投影顽固 B-1》装置、视频 、单屏动画,防爆手电筒、迷你投影仪,每9小时2分41秒循环播放,2016年
▲ 金锋:《对暴力美学的研究方案之一》墙面装置、橡胶、弹簧钢条及其他部件,尺寸可变,2016年
▲ 刘昕:《Skrin》数字影像,2分06秒,2016年
▲ 吴珏辉:《比特宫》装置、影像,2016年
▲ 张大力 广场 布面蓝晒油彩 210X400cm 2016-1-5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收藏
(责任编辑:小苏)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