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加盟
您的位置:首页 > 展览资讯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进京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0-01-0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宫剑南

摘要: 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1月14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进京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本届美展在全国设有13个分展区, 2019年7月至10月已完成评选及展览工作,进京的573件作品为13个展区...

原标题:讴歌新时代,展示多样性 ——记“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进京作品展”



烈焰青春(雕塑) 焦兴涛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作品



“飞跃号”磁悬浮列车概念设计(工业设计) 张烈 孔翠婷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作品


对于美术界来说,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盛会,也是中国美术阶段性成绩的大检阅。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1月14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进京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本届美展在全国设有13个分展区, 2019年7月至10月已完成评选及展览工作,进京的573件作品为13个展区中挑选而来,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年画、连环画、插图、漫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雕塑、建筑、动漫、陶艺、实验艺术、平面设计、装帧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22项艺术门类。


新时代的中国处在历史变革时期,新时代的特征也在美术家的创作中得到体现。从展览整体来看,反映时代主题是本届全国美展的突出特点。众多艺术门类不约而同地展示类似主题,这种共通性既是对当代视觉经验的表达,也是如今中国美术创作综合意义上的共同追求。在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看来,这是一个新的现象,有重要的新内涵;如何进一步从理论上把这种特征提取出来,更好地加以归纳和分析,对于接下来组织、引导、推动美术创作都有重要的价值。而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认为,这种共通的视觉经验表达实际上已成为本届全国美展的重要特色,在艺术语言上推进的变革已经发生。


从展出的各门类作品看,美术界正掀起一股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培根筑魂的新气象;许多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得以涌现。它们普遍贴近生活,有反映城市、乡村、社会、家庭、部队等日常生活的;也有体现科技创新、国防建设、国际交流、对外援助等社会面貌的。从国家到个人,从劳动到日常,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体现其中,张烈、孔翠婷的《 “飞跃号”磁悬浮列车概念设计》 ,曹丹的《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 ,焦兴涛的《烈焰青春》 ,陈治、武欣的《尖峰食刻》 ,李善阳的《吉祥祖国》就是其中的代表。还有作品描绘我们身边的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劳动者,不仅生活气息浓郁,还表现出奋斗的力量。更多作品面貌气氛祥和、充满阳光,展示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里面不少作者是年轻人,尽管他们的名字和风格我不熟悉,但作品普遍有担当,有情怀。他们关心民族复兴,把个人兴趣融入群体意志的恢弘壮举中,不再沉溺于表现自己的小情趣。展示小情趣的作品也有大情怀,从侧面讴歌了新时代。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薛永年说。


一些作品小中见大,刘政的《仲夏夜之梦》既有生机,又有深层次的立意。李恩成的《芳华》通过描绘阳光雨露下自由生长的花花草草,隐喻祖国的欣欣向荣。薛永年认为,一些中国画作品开始综合其他画种的特点,注重在形式上和新的视觉经验上创新,他说:“这些中国画吸收了写实以外的西方现当代艺术表现方式,突破传统的意愿非常强烈。 ”在22项艺术门类中,设计艺术的创新性比较突出,诸如王国彬、王珑的《 “千荷泻露”北关大道跨北运河桥梁设计》 ,李婧雯的《 JW户外家具系列概念设计》 ,陈江波、薛文凯、李奉泽的《公共卫生间设计》 ,常瑞红、李晓梅的《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等作品里,新技术、新理念展示在生活美学的方方面面。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晓凌表示:“总体来讲,设计艺术作品的进步要比纯美术门类快很多,因为设计本身就要紧跟时代步伐,展出作品里的《逐梦九天—— ‘嫦娥6号’载人月球车概念设计》基本上与世界顶级设计在同一水平上。 ”至于传统架上绘画的“国际化” ,似乎还在路上。中国美协综合材料艺委会主任胡伟认为,从国际大美术的角度看,中国的架上绘画概念和国际上并不一样,他说:“我们试图与国际接轨,就是要给中国美术一个新的形象,只要是和全民族产生联系的作品都可以纳入到这个范围,在展陈空间里和其他艺术形式联动。但突破对综合材料绘画的学术界定,打开原有对于中国架上绘画的认识,将其融入中国大美术体系里,目前还比较困难。 ”


与往届全国美展相比,本届全国美展在表现时代精神,深入社会生活,尊重艺术规律、民族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精神,在世界文化背景下提出中国文化自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方面均有作品加以体现。在过去,画家为了强调艺术的多元与多样,经常忽略主题思想的表现,或是强调思想性而忽视了艺术规律。1949年7月,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的同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美展,“第一届全国美展是充满战斗性、革命性的,展出了很多战区画报和革命小报。但今天的展览,既有革命性、人民性、大众性,又有时代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表示。这也是70年来中国美术解决的问题——美术家把中国的文人画,西方的宫廷绘画、宗教绘画用工具和材料转换成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时代讴歌的课题,使得这项事业和时代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以十三届全国美展为起始,中国美术要面对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以及艺术方向和艺术规律之间沟通的融洽、和谐” ,王镛指出。


如今的美术形态如一幅全景式中国画卷,宏观视角下诞生的作品满构图居多。理论家吕品田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时代发展太快,没有时间去从容地进行挑选,以致只能把看到的方方面面纳入画面里。在一个丰富的时代,要想以典型化表现生活需要判断力,需要从容的心态,我们今天就是缺少这个因素,所以把包罗万象的东西都纳入画面里。 ”更为局部的问题还有重视图式、对技法思考过多、作品本身不太感人。在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看来,临摹照片不是绘画艺术,当画家欠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追问,没有生活、不深入生活,不会造型、不会绘画时才会去画照片。深入生活绝不仅仅是采风,采风也绝不等于深入生活。当有了切身体会时,才能对时代有深刻体验,才能不依靠照片。而张晓凌认为,美是应该超越图像的,当表现英雄人物或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时候,就需要对其世界作出建构和了解。就像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所说:“今天与罗中立创作《父亲》的时代完全不同了,那个时候一幅图像、一件作品就可以打动千千万万观众,让几代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但在今天的图像时代,获得信息、图像资源的机会很多,艺术家参展的机会和条件更多,这对当下艺术创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


把工匠精神用到创作中,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日渐强大的今天,如何与智能制造拉开距离是美术家要思考的问题。除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外,美术家还需提高修养,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当把中国美学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时,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就会自然联系起各种文化,艺术创作也会被推向新的高峰,全国美展也会迈向新的台阶。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