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加盟
您的位置:首页 > 展览资讯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遇冷 被指"叫好不叫座"

发布时间:2013-12-10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董城



《城市框架》 资料照片



《乡语》 资料照片



《七彩云树》 资料照片



  日前,两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在北京落幕,近20件中外建筑设计大师原创作品在位于“鸟巢”、奥林匹克公园的主展场集中亮相。


  然而,大师作品、奥运会场、国际水准……这一系列关键词并没有给双年展带来应有的影响和效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长达3个月的展览中,双年展始终没有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命运。


  一场被寄予厚望的展览


  在双年展秘书长、资深策划人罗丽看来,本届双年展参展阵容几乎无可挑剔。为了邀请世界建筑艺术界的领军人之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伊出山,罗丽和团队成员在哈佛大学一住就是几个月。“最终,还是中国巨大的艺术市场需求和我们的执着感动了莫斯塔法伊。”罗丽说。


  本届双年展特邀了一批建筑艺术大师,其中包括“鸟巢”设计者、瑞士艺术家赫尔佐格,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澎,SOHO系列的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中国铜雕领域唯一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等中外名家。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凌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参与本届双年展的名家,无不是在国内外建筑艺术界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物,许多人都获得过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立兹克建筑奖。


  据主办者介绍,本届双年展更大的亮点是大师们专为“鸟巢”、奥林匹克公园这一特定区域量身打造的原创作品。本届展览是一次当代世界建筑艺术精品展示。


  按照活动方案,双年展本应成为一次荟萃中外建筑艺术界精英的顶级盛会,一次中外建筑艺术大师与中国民众广泛接触、热情互动的大型嘉年华。


  “该影响的人”并不买账


  双年展策划团队坦言,原以为举办本次活动最大的难点是请大师出山,没想到“皇帝女儿也愁嫁”,整个展览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记者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前往双年展现场观察,发现人流量似乎并非主办者说的那样“惨”。许多观众争相与作品合影。


  主办者为何依然不满意、不乐观?罗丽表示,单纯从参观者的人数看,双年展确实颇有“人气”,可是深究下去,其实绝大多数游客是参观奥运场馆时顺道看看双年展的,并非真有兴趣。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观众,印证了罗丽的说法。


  罗丽补充说,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双年展“该影响的人没有影响到”。朱炳仁表示,本届双年展的最大价值,在于直指“千城一面”现象,最该受到触动的,是城市的管理者。谈及目标受众难以辐射到的原因,刘凌宏表示,除了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外,最关键的问题,是各级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规划者、建设者对“千城一面”的问题重视不够,远没有树立起建设艺术城市的理念。


  “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们还没有意识到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普遍性问题,怎么会抓住这样一次含金量十足的机会?”罗丽说。


  离“艺术城市”还有多远


  按照最初设想,参与双年展的大师作品没到展览完,就会被人抢订一空,至少会有很多合作意向。然而,3个月过去了,不仅没有一笔订单、一次洽谈,而且没有一个场所希望接纳这批展品。

上一页12下一页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