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次第三届大中华艺术节展出的20张《失乐园》的古典铜版插画,这组大概创作于十八世纪的《失乐园》铜版插画,充分发挥了铜质坚硬表现细节的优势,是那个时代凹版蚀刻刻版铜版画的代表。
原标题:18世纪精品铜版插画弥尔顿《失乐园》——第三届大中华艺术展收藏家连载
本次第三届大中华艺术节展出的20张《失乐园》的古典铜版插画,( 注:弥尔顿的《失乐园》,这部英国乃至西方文学史上的名著,与《伊利亚特》和《神曲》并列的三大史诗),这组大概创作于十八世纪的《失乐园》铜版插画,充分发挥了铜质坚硬表现细节的优势,是那个时代凹版蚀刻刻版铜版画的代表,极其精致,保存完好,线条非常优美清晰。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是英国十七世纪的诗人、思想家、政治评论家。弥尔顿作为清教徒在17世纪这样一个激烈的社会改革和时代变迁的转型期,积极参与了英国革命。 1660年王朝复辟后,这时的弥尔顿已经双目失明,并且衰老、落魄,然而他在恶劣的环境下,在极端严密监视下,用隐蔽的讽喻和满腔的革命激情写下了《失乐园》,希望用这部长篇史诗表现出他心中一直渴望实现的革命壮志。
弥尔顿《失乐园》的主题节选于《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但弥尔顿的《失乐园》很多地方与传统的故事不一样,上帝固然是理性的化身,却常常表现出专横粗暴的一面,令人不觉想起英国的封建王权,魔鬼撒旦却有充满大无畏的抗争精神。所以展出的这套铜板插画作品最经典的是对魔鬼撒旦的刻画,撒旦形象高大矫健,非常俊美,因为魔鬼撒旦在《失乐园》里的形象是相对正面的,英国诗人和评论家布莱克说弥尔顿在《失乐园》中不自觉的赞美了撒旦。
弥尔顿《失乐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延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传统,有着活生生的气息。《圣经》里的亚当,是夏娃吃了苹果后要求亚当也吃苹果,亚当勉强不过,也犯了原罪。而《失乐园》里则是亚当听说夏娃吃了苹果,知道自己媳妇闯了大祸,但是为了表示有难同当,主动也吃了苹果,非常有男子汉气概和责任感,在《失乐园》,亚当也是处处表现出对夏娃的维护和溺爱。展出的这套铜板插画作品,把夏娃受到诱惑的犹豫,亚当夏娃情投意合的亲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亚当夏娃拥抱的画面,夏娃柔嫩光滑的肌肤显得很明亮,亚当的身体略微暗黑,显得非常强壮结实而有棱角,这种细腻的明暗对比,是铜版画特有的表现力。
铜版画是西方美术的一大类,铜版画表现力很丰富在照相技术没有发明之前,西方的铜版画就相当于照相技术,通过工艺精湛的铜板雕刻,能够细致入微创作将作品表达得栩栩如生,一个技艺精湛的铜版画工匠一生也就只能雕刻30张左右,本次展览我们共展出了20幅美轮美奂的失乐园》的古典铜版插画,我们通过观看,与那个时代的精湛技艺隔空相遇,欢迎大家到艺术节现场参观。(收藏家管锡诚,国泰君安证劵公司,投行银行家)
(责任编辑:晓兰)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