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加盟
您的位置:首页 > 展览资讯

董其昌、扬州八怪 明清名家翰墨在上海展出

发布时间:2017-05-16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宗和

摘要: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上海市普陀区美术馆,铜川路)5月9日起展出的“淮上风物留翰墨——淮安市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展期自2017年5月9日至6月6日。

       原标题:董其昌、扬州八怪游淮安留下的笔墨,今起在上海普陀展出


       地处大运河之畔的江苏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明清尤盛,而以董其昌、“扬州八怪”等为代表的明清书画大家生前多次游于淮安,也留下了大量翰墨,这些作品到底是怎样的?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分馆(普陀美术馆)5月9日起对外展出的“淮上风物留翰墨——淮安市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即可见出,该展以“明之文翰留痕处”、“明末遗士交游地”、“ 名家丹青多唱和”、“名宦文曲映淮上”、“本地名士竞风流”共五个部分,展出淮安市博物馆藏明清书画66件,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明清时期“淮上风物留翰墨”的盛景。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上海市普陀区美术馆,铜川路)5月9日起展出的“淮上风物留翰墨——淮安市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展期自2017年5月9日至6月6日。


       展览展出作品均为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明清书画,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明清时期“淮上风物留翰墨”的展览主题。这些古代作者中,既有淮安籍作者,也有客籍客居或曾经在淮安为官的部分作者。


清 黄慎 侍女中堂


       清 黄慎 侍女中堂


       这些寄乐于书画间的作者,有的是职业为生的专业书画家;有的是在宦海之余,怡情遣兴,在纸墨烟云间纵情挥洒的文人学者。他们聚集在“自古淮扬多佳处”之地书画唱和、交游论艺,他们中许多是具有地方或全国影响力的书画名家,包括沈周、董其昌、万寿祺、宋曹、包世臣等明清书画大家,李鱓、黄慎、边寿民、罗聘等“扬州八怪”成员, “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等人。


  清 罗聘 墨梅立轴


  清 罗聘 墨梅立轴


       另外,状元宰相张之万、刘墉、祁寯藻、李鸿章、梁耀枢、吴鲁、张謇的书法作品也都各具千秋。


       展览中还有不少明清淮安地方书画家及文人学者——如陆求可、胡从中、翁仁、薛怀、阮葵生、项文彦、鲁一同等人表现地方风情物貌或诗词歌咏的翰墨佳作。


       这些展品种类齐全,技法全面,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淮安书画艺术承前启后,历数百年而不衰的优秀文脉。他们作品的留存,见证了明清时期淮安书画艺术活动的繁盛,以及淮安和其他地区文化艺术交流的活跃,更是明清时期淮安社会文化高度繁华的一个缩影。


明 董其昌 行书立轴


明 董其昌 行书立轴


       名家多,珍品稀见


       展览中有不少馆藏书画是首次展出。如明代董其昌的《游春不觉归》行书立轴,就是首次出淮安库房展出。董其昌书法集古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中无所不精,“名闻国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康熙皇帝把董其昌的书法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赞曰:“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高秀圆润之致。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能得其运腕之法,转运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雄奇峭拔,草书纵横排宕有致。”这使董书风靡一时,满朝皆学董书,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以董书为求仕的捷径。董其昌的书法,对后来的书坛影响也颇为巨大。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


       从董其昌传世书作看,其曾多次访游淮安并留下不少遗迹。董其昌书写的经典名篇《龙神感应记》亦为记述明代名臣叶向高过淮阴(今淮安)之事。明代淮安随着清江浦的贯通和运河枢纽地位的确立,城市繁华、文化昌盛,不但涌现了众多的书画爱好者和“术业有专攻”的书画名家,而且出现了一批民间书画收藏家,保护了不少传世作品。此次展出的董其昌书作即为淮安世家传世旧藏,后收入馆藏送南博修复后首次面世展出。


       另外,此次展出明末清初佛门巨匠破山禅师的草书立轴,明末遗民万寿祺的行书立轴、佛像图轴,宋曹的行草条幅都十分精彩且难得一见。李鱓、黄慎、边寿民、罗聘等“扬州八怪”的作品也都各呈特色,堪称精品。


       名人多,作品精彩


       明清时期的淮安是漕运要津、治河中心,漕运总督部院和河道总督署两个部级衙门长期驻跸于此。朝廷大员前来视察或途经逗留者甚众,他们即景生情,抒发雅兴,留下书画、楹联、诗词者屡见不鲜。如有“三代帝师”之称的祁嶲藻、“宰相刘罗锅”刘墉、晚清重臣李鸿章、晚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都有作品忝列此展,他们的作品或温纯闲雅、委婉含蓄,或骨力遒劲、端庄大气,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鲜明风格。




清 刘墉 行书对联


       状元翰林作品不少


       淮安明清时期共出进士369人。进士如此众多也反映出明清时期淮安学风畅达和人文交游上进的风气之盛。展览中就有为数不少的本地及外地清代状元、翰林、进士作品,例如:状元大学士、时称“南戴北张”的张之万,被称为“金玉状元”的梁耀枢,“实业状元”张謇,素有“书法精绝,名噪都下”的状元吴鲁、淮安本地榜眼李宗昉、翰林王鸿翔、进士丁福申等,他们的书法作品大都法度谨严、开合有度,写得十分精妙。




 清 陈鸿寿 行书七言对联


       故事性强,地方特色显著


       如展览的五个部分所描述,这些展品的留存大都和淮安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体现了淮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展览中不少绘画作品是表现明清时期淮安风情物貌的,如清山水名家王宸的《勺湖草堂图轴》。所绘的勺湖草堂是清乾隆年间,淮安名士阮学浩任湖南学政,后乞归淮安故里,“即其地为草堂,讲课其中,遂为勺湖草堂”。画面构图仿倪云林两段法,中间一泓湖水相隔,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充分表现了古代淮安秀美的田园风光。




   清 边寿民 平沙叫月芦雁图轴


       “扬州八怪”之一的淮安地方画家边寿民“晚号苇间居士,泼墨尤得元人三味”;其外甥薛怀,“善书画,得其舅边苇间真传”;淮安板闸翁静斋,“善指头画、人物、花鸟、草虫、林木,均指挥如意”,还有清江浦姚又巢、姚兆父子擅绘丹青,安东鲁一同一门四代钟情丹青,其父鲁长泰、次子鲁仲实、孙女鲁素先都是享誉当时的书画家,皆成为艺苑佳话。这些本地名家或遵循传统,醉心笔墨、书画唱和;或以自然为师,取材身边熟悉的景、物、人,作品让人倍感亲切。如乾隆年间淮安平民画家朱涧南,因家贫卖画自给,尤工画牛,有名于时。其画作取材田畴溪头,劳作后的人牛暮归,牧童欣然回顾,一派恬淡悠适的农家田园生活风光。


(责任编辑:晓兰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名人多,作品精彩!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