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1775一1855),男,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清朝的封建官吏中,他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微,而在当时社会中却是一个相当知名的人物。因为,包世臣对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农政、漕运、盐务、河工、银荒、货币以及水利、赋税、吏治、法律、军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都相当熟悉,尤其具有农、礼、刑、兵,所谓"齐民四术"的广博学识,所以,包世臣成为当时许多封疆大吏重视的"全才"幕僚。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任钦差大臣赴粤禁烟,次年正月路过江西南昌时,曾向他问过禁烟之计,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广东调浙江,四月抵南昌时,又和他商讨御英之策。包世臣生平著作,晚年收集、整理为《安吴四种》一书。
包世臣思想、学术皆不同于乾嘉以来一般学人。他论文也贯穿经世之旨,与当时古文家、经学家异趣。他反对脱离民事,将道抽象化,批评韩愈、柳宗元以来古文家抽象地载道之文是"离事与礼,而虚言道以张其军"(《与杨季子论文书》);讥刺"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则无以自尊其文";提出"道附于事而统于礼","事无大小,苟能明其始卒,究其义类,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关家国",提倡"言事之文""记事之文"(同前)。这是与明代归有光、唐顺之以来的古文派及当时的桐城派针锋相对的,反映了近代要求文章与经世相结合的潮流。他的文章也大都关切时务政事,谭献称其"深切著明"(《复堂日记》)。姚柬之评他的文章说:"少事谨严,老弥健肆,一洗数百年门户依傍之陋。"(《书安吴四种后》)其诗亦"廉质竣整"(林昌□《射鹰楼诗话》)。以五古为最好。他学书30年,为书家大宗,论书法尤精,所著《艺舟双楫》为中国书学理论重要著作。篆刻亦为当世推重,间亦作画。
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刻为《安吴四种》包世臣画像36卷,又有《小倦游阁文稿》2卷等。
制片人:张雄 监制:陈家心 编导:红喜 主持人:红喜 摄像:陈佳镇 后期:陈佳镇 统筹:红喜
请扫描视频二维码